巨神般的大山──范寬《谿山行旅圖》
記得初看北宋范寬(約950-1032後)的《谿山行旅圖》時,不自覺在心中喊道:「哇!好雄偉、巨大的山啊!」 閒來瀏覽台北故宮網站,忽地想起記憶中的這座大山,一番搜索後,巨神般的大山再次映入眼簾。 它的構圖容易使人產生這樣一種聯想...
藝術生活
斯德哥爾摩王宮:融合意大利與法國風格的瑞典建築

泰辛設計的斯德哥爾摩王宮正是所謂「泰辛金色巴洛克風格」(the Tessin Gold Baroque style)的典範,包含巴洛克風格必有的華麗裝飾與對稱的設計元素,特別是運用S曲線設計藝術品和家具的造型。再加上受到法國和意大利風格的影響,泰辛將王宮建成瑞典前所未見的巴洛克風格。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巴西與葡萄牙巴洛克風的結合

巴西的薩爾瓦多(Salvador)是一座色彩繽紛的歷史城市,以許多美麗的教堂建築聞名。薩爾瓦多位於巴西東北部的臨海地區,是巴伊亞州(the state of Bahia)的歷史首都。在這座充滿歷史古味和殖民建築的城市裡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結合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最佳代表。

「三合一」宮殿:德國施萊斯海姆宮

什麼比一座宮殿更好?當然是三座!到德國南部旅遊除了欣賞[ascii]著[/ascii]名的新天鵝堡之外,千萬別錯過附近的施萊斯海姆宮(Schleissheim Palace)。施萊斯海姆宮殿群位於慕尼黑的北部,曾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 dynasty)的夏季行宮。這座龐大的宮殿包含三座獨立的宮殿建築:舊宮(the Old Palace)、新宮(the New Palace)和盧斯海姆宮(the Lustheim Palace),是巴伐利亞規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之一,最初是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位選帝侯建造的居所。

哲羅姆派修道院 致敬發現與探索的時代

想像有一個地方,其中寄託了航海大國海員和探險家們的希望與祈願,這就是哲羅姆派修道院(Hieronymites Monastery,葡萄牙語為「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它是16世紀葡萄牙最[ascii]著[/ascii]名的修道院。

文藝復興建築典範: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宮

美第奇宮(the Medici Palace)位於佛羅倫薩的舊市中心內,和其它建築物比鄰,在建築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堪稱文藝復興民用建築的典範。從銀行業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對托斯卡尼地區的經濟和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促使了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發展。

交響曲式引領 構圖高山青

構成一幅畫面就像自己去組織一部交響樂隊,演奏出諧和又帶有變化的曲目。 如何把畫面構成的基本原則——秩序、平衡、完整——帶進畫裡,勾勒一座大山, 那就要有大師帶路了。

到安達盧西亞造訪這座中世紀的阿爾罕布拉宮

位處西歐的阿爾罕布拉宮,有著各式拱門、柱子、壁畫、幾何圖形、迷人的花園、彩繪磁磚、拱形天花板、水景和裝飾精美的牆壁。這座宮殿優雅而有活力,有著美麗的色調、裝飾複雜的牆面以及不同的裝飾元素層層交疊。

音樂的力量:史麥塔納振奮人心之作《喜劇演員之舞》

音樂沒有文字,卻能傳達情感與真理。樂曲《喜劇演員之舞》(Dance of the Comedians)正好是個絕佳例子。它是捷克作曲家貝德里赫‧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在1870年創作的歌劇《交易新娘》(或譯《被出賣的新嫁娘》,The Bartered Bride)第三幕中的演出曲目。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珍品:普桑銅板油畫

《園中苦禱》是普桑剛到羅馬時所繪,那是在他作為古典主義畫家聲名鵲起之前。他受到了最出色的前輩藝術家──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提香等的影響,也從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中汲取了營養。普桑在畫中創造的場景是如此宏偉高眇,觀看這幅畫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信仰、希望,還有謙卑。

西蒙‧彼得扎諾:奠定巴洛克風格的「平凡」畫家

西蒙‧彼得扎諾不但是藝術史學家,更是著名的巴洛克繪畫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老師。然而,他卻只被認定是一位有能力但不出色的藝術家。仔細檢視可知,歷史上有許多藝術家的貢獻著重在奠定基礎,而讓傑出的後輩得以在日後嶄露頭角成為大師。彼得扎諾可說是個絕佳例子,他邁出的第一步成就卡拉瓦喬日後的完美。

哥德式建築之父:聖但尼修道院長敘熱

聖但尼修道院位於巴黎近郊,是法國最早、最古老、也最重要的修道院。聖但尼(St. Denis)是位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他在修道院附近遇害,於是成為法國的守護聖徒(patron saint of France)。聖但尼修道院與法國王室之間關係緊密。殉道者聖但尼和歷屆法國國王都安葬於此。

【大雄畫裡話外】開AIRBNB的維米爾和瘋狂自拍的倫勃朗

先看倫勃朗的畫,從他成名作《解剖課》到最後的《自畫像》,從輝煌到沒落,四十年來,盡顯他一生起伏開閤的蒼涼。作為一個生命的記錄和觀察者,倫勃朗最終了解,藝術家最大的幸福是「體驗人生」。再看維米爾,從《代爾夫特小鎮》平靜的水天之光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唇、眸、耳環上的高度亮點,擅於捕捉光的顏色的光學大師維米爾創造了和倫勃朗迥然不同的光世界,兩人相映成趣,留給世人無限美好的憶想。

柏羅丁與神性之美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美與不美,全在觀者。」(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不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否有道理?千百年來,關於美是什麼、為何重要,以及美的起源,先人聖哲們一直爭論不休。

充滿神話與力量:安東尼奧‧卡諾瓦的雕塑

1820年,意大利傑出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完成了一座大理石雕塑作品《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但觀者評價兩極。雕像採坐姿,尺寸比真人高大,打扮像羅馬君主,年約中年;華盛頓態度輕鬆、充滿自信地看著手握牌匾上親筆寫的內容。

瓦津基宮:波蘭末代國王的避暑夏宮

瓦津基宮位在占地約180英畝的莊園裡,莊園內還有幾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和廣闊的英式花園。來自意大利科莫湖(Lake Como, Italy)的宮廷建築師多米尼克‧梅里尼(Domenico Merlini)和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Dresden, Saxony)的約翰‧克里斯蒂安‧卡姆賽澤(Johann Christian Kammsetzer)在興建宮殿時,參考意大利各時代建築,靈感包括美第奇別墅(the Villa Medici)的風格主義(或稱矯飾主義,Mannerist style) 、盧多維西別墅(the Villa Ludovisi)的巴洛克風格(Baroque style),以及阿爾巴尼別墅(the Villa Albani)的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 style)。

弗立克美術館的千年對望

弗立克美術館起居室的三幅古典人物畫作總令我流連忘返,不僅是畫的技巧,更因為歷史人物的內涵與張力——弗立克將兩位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公案人物,掛在起居室一左一右彼此互望,摩爾線條堅毅嚴正,克威爾表情隱晦沒有生氣……

發現維米爾的畫室(下)

專家們早先斷定,維米爾的繪畫是從單色素描開始著筆。華府的研究員們在這四幅畫上應用顯微鏡分析和先進的成像技術,發現維米爾以寬闊粗放的筆觸在這些畫上塗了底色,再鋪陳其構思的形狀、顏色與光線。研究小組甚而指出,維米爾在《持天平的女子》一畫的黑底色中摻入了含銅化合物,以加速顏料乾燥。

發現維米爾的畫室(上)

如果「戴紅帽的女孩 」開口說話該多好!在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的畫中,她從椅子上轉身直視著我們。自然光從她臉旁流洩而過,照亮了張開的嘴唇,輝映著眼中略顯頑皮的光芒,彷彿她幾個世紀前就已知道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策展人、科學家和研究員們會發現什麼:維米爾有一間畫室,他在那裡帶徒授課,和助手們一起創作。

杜勒的威尼斯之旅對文藝復興藝術的影響

杜勒在色彩的運用上比凡‧艾克更加純熟,在描繪自然體態上又比波提切利還更加真實。不過,他的藝術成就不僅於此,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達芬奇也對他評價極高。杜勒的作品也後續影響了巴洛克風格,他的透視(在繪畫中創造出立體空間感)技法也是那時候最傑出的。

英王閣:喬治四世令人驚豔的異國風行宮

1780年代中期,攝政王喬治四世在布萊頓租下一間住所供度假用。建築師亨利‧霍蘭德(Henry Holland)將其改造成「海濱別墅」(Marine Pavilion)。1815年,建築師約翰‧奈許(John Nash)再將其改造為一座亞洲宮殿。

北方文藝復興作品值幾頭牛?

北方美術工藝品的市場價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相對價值: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本」,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策展人嘗試用這個展覽,引導觀者還原當時人是如何給藝術與工藝品訂價格的。

內穆爾莊園:再現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

內穆爾莊園豪宅是20世紀初德拉瓦州(Delaware)最大的住宅,對當地建築有著重要的影響。建築師以法國古典風格精湛的手法,造就了莊園不朽之美。

達‧芬奇的返本歸真之路 從解剖學到真理的追尋

為了追尋人類存在的真相,李奧納多從人體外在的生理形式回歸到人類的心靈層次。他在研究過肌肉骨骼系統之後,推測如果深入研究神經系統,應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釋情緒對人體表情的影響。然而,研究過神經系統後發現,仍不足以證明神經系統是影響人類情緒最主要的原因,李奧納多知道還有更深層的東西直接負責這部分。

惠斯勒的「美國母親」

惠斯勒的作品「藝術家母親的畫像」——一位黑衣端坐的老婦人側面身影,已然成了美國早期文化的一種象徵。這幅畫構圖精妙平衡,色彩簡約;有一種清教徒式的嚴謹與堅毅。母親的臉部畫的很柔和,這也是他的人像畫慣有的特色。作品之所以在美國大蕭條期間能撫慰許多人心,因為她的確是一種美好的美國母親形象。

派黎胥的插畫世界:色彩斑斕、純真又富有想像力

20世紀彩色印刷技術和大量發行技術的創新,使得馬克思菲爾德‧派黎胥的作品受到百萬民眾的喜愛。派黎胥以其經典的新古典主義板畫、兒童讀物插圖、廣告圖畫,以及著名的流行刊物的封面設計,如《生活》(雜誌)、《時尚芭莎》(台譯哈潑時尚)等,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家。

《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16)

所有受僱於拉斐爾、在他手下工作過的畫家也稱得上是有福之人,因為任何一個追摹他的人都會發現,他已經載譽抵達一個安全的港灣;同樣,所有學習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勤奮之人,都會受到世人尊敬;甚至,會由於在為人正直方面與他相像,而贏得上天賜予的福報。

在美第奇學院的一天

美第奇學院(The Medici Academy)也叫「柏拉圖學院」(Platonic Academy)或「佛羅倫薩學院」(Florentine Academy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孕育知識和藝術的天堂,由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在15世紀中葉創立。學院經常在佛羅倫薩聖馬可廣場的雕塑花園舉行集會,花園係由家族擁有。

蛋彩畫(下)持續至今的概況

蛋彩畫經過千年的歷史,曾一度被棄置。上一個世紀,當人們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後,又從新發現它古老溫柔的特質;這一個世紀,影像充斥在各個領域,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生活的步調與速度,就像用噴霧器噴撒彩繪在畫布上一般,只需學會按鈕,五花八門的世界即垂手可得。為什麼我們要再學習這古老的技法?或許正因為它一絲不苟的步驟與方法使我們再回到構成畫家最基本的元素──創作離不開手藝(技法)

傳遞希望: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聖殤》

母親失去孩子,可想而知那是多麼悲傷的畫面。目睹這樣的場景,多數人難免會沉湎於強烈的失落感、喪子之痛的空虛感。然而,當米開朗基羅呈現他的作品《聖殤》(Pietà)(聖母瑪利亞哀悼無生命跡象的耶穌基督)時,畫面卻展現出克服悲傷的希望。

蛋彩畫(上)源流與發展

蛋彩畫至少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假如沒有它,中世紀的藝術與教堂將是一片灰暗。蛋彩畫曾經是古時候畫家們創作的至寶,但自十五世紀初期油畫出現後,蛋彩畫逐漸地被棄置;到了十六世紀,幾乎完全被油畫取代。然而,最近紐約的畫界又開始興起學習蛋彩畫的熱潮;藝術學院從一週開一堂課到三堂課,學習人數激增。其實,蛋彩畫一直沒被遺忘,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一直都有藝術家以蛋彩創作。只是最近有點特別。或許人們對隨手可得的數位影像厭倦了

共有約 2739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