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彩繪玻璃的故事:起源、工藝與流變

文/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陳遇 譯
佚名德國藝術家的作品《聖母瑪利亞與五位站立的聖徒》(The Virgin Mary and Five Standing Saints above Predella Panels),1440—1446年。有色玻璃、白色玻璃、琺瑯漆、銀染;每扇窗皆為12英尺4 1/2英寸 x 2英尺4 1/4英寸。修道院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市。(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自古羅馬以來,美麗的彩繪玻璃窗就一直深受大眾喜愛。隨著禮拜堂彩繪玻璃的出現,這種藝術形式在中世紀達到了巔峰,神聖明亮的故事激勵著信徒。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彩繪玻璃成了私人住宅常見的裝飾,之後再度復興,最終進入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收藏中。

用於彩繪的玻璃的製作,首先要將沙子和木灰混合並熔化成液體,冷卻後就變成了玻璃。為了玻璃方便著色,需要在混合物處於熔融狀態時加入特定的金屬粉末。組裝彩色玻璃面板時,將一塊塊彩繪玻璃片放置在事先畫好設計稿的面板上,將玻璃片的邊緣裝進鉛條中,然後焊接在一起以加固整扇窗戶。

日耳曼

《巴黎聖日耳曼的願景》(Vision of Saint Germain of Paris),佚名法國藝術家,1245─1247年。彩繪玻璃、琺瑯漆;25 1/8英寸x 15 3/4 英寸。修道院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分館),紐約。(公有領域)

在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ey of Saint-Germain-des-Prés)裡有一幅中世紀的彩繪玻璃《巴黎聖日耳曼的願景》(Vision of Saint Germain of Paris),這座本篤會修道院建於六世紀,後來改以聖日耳曼的名字命名。日耳曼出生於勃艮第(Burgundy),他前往巴黎並成了巴黎主教。他其中一個偉大的成就是說服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特一世國王(Merovingian King Childebert I)成為更加虔誠的基督徒。在日耳曼的引導下,希爾德貝特贊助建造了這座雄偉的修道院。

《巴黎聖日耳曼的願景》這幅彩繪玻璃描繪了聖日耳曼去世後的奇跡,帶著紅色光環的日耳曼以異象的形式出現在一名修道士的夢中,警告諾曼人即將入侵修道院,同時要他放心日耳曼的遺體將完好無損。修道士驚魂未定地轉身離開了。這扇玻璃的構圖主要為兩個人物和高度飽和的藍色背景,與線條和大量的紅色區塊形成鮮明對比。場景的其餘部分細節很少,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

聖人警示的入侵確實發生了,有幸的是修道院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在中世紀蓬勃發展,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都是法國一座富有且有影響力的修道院。

1791年,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的墨洛溫王朝陵墓(包含希爾德貝特國王的王陵)遭到革命政權破壞。當時,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倖存下的宗教建築多被用作政府辦公室、監獄、軍營、或出租給企業。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也被迫關閉,改建為製造硝石(火藥中的一種爆炸性成分)的精煉廠。

戲劇性的是,1794年修道院倉庫裡的硝石發生爆炸,導致聖母禮拜堂的幾扇窗戶受損。目前尚不清楚這扇彩繪玻璃窗是在爆炸之前或之後拆除的,不論如何,它都保存了下來並移轉到專門存放從宗教建築拆下的藝術品倉庫中。後來有部分彩繪玻璃重新回到其它教會使用,有些落入私人收藏或收錄在博物館裡。《巴黎聖日耳曼的願景》這幅彩繪玻璃現在收藏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之分館修道院藝術博物館的常態展覽中,搭配哥德式窗框展出,讓人更容易聯想其原本的樣貌。

文藝復興時期的室內設計

佚名藝術家的作品《有著埃伯勒家徽的紋章面板》(Heraldic Panel Showing the Eberler Family Arms),約1490年。有色玻璃、閃光的無色玻璃、琺瑯漆、銀染、鉛條;17 5/16 英寸x 12 3/16英寸。蓋蒂中心,洛杉磯(J. Paul Getty Museum)。(公有領域)

教會的彩繪玻璃在文藝復興時期繼續在歐洲盛行。西元1400年代末期,玻璃的價格逐漸下降,玻璃窗也更常出現在私人住宅,彩繪玻璃成為當時流行的裝潢附屬品。這些彩繪玻璃以其色彩、光線,甚至幽默主題而聞名。常見的主題包括十二星座、宗教主題、肖像和家族徽章。

源自15世紀末瑞士的《有著埃伯勒家徽的紋章面板》(Heraldic Panel Showing the Eberler Family Arms),現收藏於蓋蒂中心(J. Paul Getty Museum),當初很可能就是為私人住宅製作的。這幅精緻的彩繪玻璃在玻璃製作過程、銀染和琺瑯漆等步驟都採用了非常複雜的技術。這種特殊的珐瑯塗料是一種有著玻璃顆粒的液體黏合劑,在燒製過程中會熔化並和玻璃面板融合。

彩繪玻璃上面有著原主人的家徽和一位佩著短劍的美麗少女。她穿著有花紋的藍色洋裝,戴著長手套,繫著金腰帶,還穿戴了項鍊、戒指和華麗的頭飾,頭飾還接著一條長長的白紗。和《巴黎聖日耳曼的願景》一樣,這幅彩繪玻璃的構圖也是一個人物背對著另一個人物的組成。不過,在這幅作品中這樣的構圖是由一位少女和一頭凶猛的紅野豬所組成,紅野豬是來自巴塞爾(Basel)埃伯勒家族的紋章圖案。在兩位主要角色的背後則有著錦緞圖案的背景,比中世紀的聖日耳曼彩繪玻璃所用的極簡風格背景更加細緻。

在面板下方的家族徽章是一個帶有象徵野豬的圖樣的金色盾牌,上面放著一頂頭盔,背後還有濃密捲曲的紅色和金色植物裝飾。面板上半部的帶狀裝飾描述著一群年輕男女進行放鷹狩獵的場景,放鷹狩獵是一種使用獵鷹進行狩獵的活動,是宮廷年輕男女的一種交際活動。在彩繪玻璃的兩側則有美麗的鳥類圖樣,將面板上所有的場景串聯在一起。

維多利亞時期的哥特式復興

愛德華‧伯恩–瓊斯爵士(Sir Edward Burne-Jones)的作品,《聖女則濟利亞》(Saint Cecilia),約1900年,彩繪玻璃;84 1/16英寸x 29 3/4英寸。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公有領域)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們重新開始對中世紀建築和藝術感興趣,這場哥特式建築的復興風潮同時也重新興盛了彩繪玻璃產業。這個期間最著名的彩繪玻璃設計師就是愛德華‧伯恩–瓊斯爵士(Sir Edward Burne-Jones),他是前拉斐爾運動的成員之一,也是一名優秀的宗教、神話與文學繪畫的畫家。

前拉斐爾派創作者的靈感來自於拉斐爾以前的藝術家,尤其是中世紀的工匠以及他們對自然的想像。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是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的主導人之一,他將這些構想應用到裝飾藝術上,與在牛津的友人伯恩–瓊斯一同創立了一間公司,生產彩繪玻璃、掛毯、壁紙和其它物品。

伯恩–瓊斯在他的生涯中約創作了750多件彩繪玻璃設計。他和莫里斯的傳奇合作締造了《聖女則濟利亞》(St. Cecilia)這件享負盛名的作品,多年來這項設計重複用於製作近30扇窗戶上。現在收藏於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版本(約1900年),最初可能安裝於私人餐廳或者遊樂園之中。

這件彩繪玻璃的主角聖女則濟利亞是音樂的守護神,總是和管風琴有著連帶關係,所以在設計上也是帶有曲調悠揚的風格。聖女則濟利亞是早期羅馬的基督教殉道者,伯恩–瓊斯描繪她正在演奏一架15世紀可攜式管風琴的景象。在博物館的導覽手冊中解釋道,「平面、抽象、線性的風格和超乎想像高大、優雅的女子,略微憔悴的姿態,讓人聯想到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畫⋯⋯如掛毯般鋪張開的石榴樹和果實、錦緞細緻的皺摺讓人想起意大利哥特藝術晚期的風格。」這幅彩繪玻璃和《有著埃伯勒家徽的紋章面板》一樣使用了鮮豔的色彩、豐富的質感紋理與植物圖案,讓人眼花撩亂。伯恩–瓊斯精巧地重現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彩繪玻璃的特色,同時又開創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儘管彩繪玻璃這種素材有相當多侷限,伯恩–瓊斯卻能精巧地在作品中傳達出豐富情感和人物個性,因而受到高度讚譽。《聖女則濟利亞》展現了莫里斯的著名觀點,他強調藝術家應在所有彩繪玻璃設計中使用明亮顏色。就如這件作品,他認為彩繪玻璃的人物構圖應該要簡單,以便遠距離也能觀賞,在此充分反映了藝術家對於彩繪玻璃整體美感的看法。

這三件彩繪玻璃代表著不同時期的彩繪玻璃工藝,是彩繪玻璃藝術的典範。深入挖掘玻璃帷幕背後的歷史,在它們繽紛的色彩和表現形式之外,還與宗教信仰、科學技術與創新,以及藝術運動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彩繪玻璃是照亮歷史的窗口,她的美與故事性至今持續驚豔著無數觀眾。

原文Stained Glass Works and the Stories They Tel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涵蓋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 《歲朝圖》是在新年元日賞玩的圖畫。它契合時節,又喜慶風雅,從宋代開始深受眾家士子喜愛,就此一代一代流行開來。歷代都留下許多精品的「歲朝圖」「歲朝清供圖」。立意清朗,內蘊高雅,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增添無限韻味和祥瑞象徵!
  • 白廳宮(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毀,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建築群裡最具藝術與代表性的建築──「國宴廳」(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國宴廳於1622年完工時,白廳宮作為英格蘭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紀之久,白廳宮有一千五百多個房間,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世俗建築群。
  • 哥倫布劇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聲學設計(acoustics),公認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極優的歌劇院之一。劇院以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築元素與令人歎為觀止的裝飾。
  • 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Amalienborg)建築群腹地廣闊,18世紀以來一直是丹麥王室的官邸,讓人們得以深入了解丹麥王室豐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