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堡城堡:丹麥文藝復興建築瑰寶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坐落於丹麥希勒勒 (Hillerod)的三個小島上,距哥本哈根北方約19英里處。這座擁有三個翼樓的城堡採法蘭德斯與荷蘭文藝復興風格(the Flemish and Dutch Renaissance style)設計,紅色磚造並以淺色砂岩勾勒細節。特色有高聳的尖塔(spires)、寬闊的山牆(gables)等。另外,塔樓、護城河與湖泊都讓這座四層樓高的建築充滿童話般色彩。(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44
【字號】    

腓特烈堡城堡(the Frederiksborg Castle)坐落於丹麥希勒勒 (Hillerod)三個小島上,四周環繞著童話般美麗的湖泊與花園,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宏偉的城堡,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最大的文藝復興建築群。腓特烈堡城堡曾經是丹麥王室住所,現在開放成為丹麥國立博物館(the Danish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位於哥本哈根北部的腓特烈堡城堡最早是狩獵小屋,1560年由國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k II)購得。1600至1620年間,腓特烈的兒子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將這座房產改造成一座優雅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直到下個世紀才成為王室住所。克里斯蒂安四世委託藝術家建造海王星噴泉(the Neptune Fountain)和大理石藝廊(the Marble Gallery )等華麗的裝飾元素,用來展現他強大的歐洲君主的地位。

城堡建造期間,克里斯蒂安四世居住在湖對岸意大利風格的「遊憩宮」(Sparepenge),1720年後改建成一座講究對稱的巴洛克花園。這座英式花園的設計也名聞遐邇,亦即以田園風的湖泊和灌木叢呈現自然之美。

19世紀中葉,國王腓特烈七世(King Frederik VII )遷入後翻新城堡並安裝壁爐與爐灶,卻不幸於1859年釀成火災,燒毀大部分室內空間。幸運的是,禮拜堂(the Chapel)和接待廳(the Audience Chamber)未受波及。

1623年,海王星噴泉由阿德里安‧德弗里斯(Adriaen de Vries)設計,坐落於城堡庭院紅磚建築前。高大的青銅海王星雕塑象徵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目前這座別緻的噴泉是1888年海因里希‧漢森(Heinrich Hansen)複製原作的仿品。水池外圍裝飾著好幾尊海之信使特里頓(Tritons)吹響海螺貝的雕像。

海王星噴泉坐落於城堡庭院內紅磚建築前。高大的青銅海王星雕塑象徵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水池外緣有好幾尊海之信使特里頓吹響海螺貝的雕像。(Shutterstock)

1720年,景觀設計師約翰‧科尼利厄斯‧克里格(Johan Cornelius Krieger)沿著城堡的主軸設計了一座巴洛克風格、幾何對稱的大型花園,主要以直線和銳角,三階段高低不同的平台構成,展現人造的自然美。花園特色有對稱的箱形樹籬、修剪整齊的樹木、雕塑和花壇。最底層的花園裡設計有王室花押字(monograms)圖案,包括腓特烈四世(Frederik IV)、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和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I),都是由修剪整齊的箱形樹籬構成。

這座巴洛克風格幾何對稱的大型花園,主要由三階段高低不同的平台組成。花園特色有對稱的箱形樹籬、修剪整齊的樹木、雕塑和花壇。王室花押字圖案設計位於最底層平台,以修剪整齊的箱形樹籬構成。(Shutterstock)

1859年的火災雖然摧毀城堡絕大部​​分,但這棟兩層高的禮拜堂卻毫髮無傷,成為這座文藝復興建築群中保存最好的部分。廊道兩側有鍍金砂岩石柱形塑中殿,向上支撐著哥特式星形拱頂(stellar vaulting )。禮拜堂南端有座歷史悠久的「康佩紐斯管風琴」(the Compenius organ),1610年由埃薩亞斯‧康佩紐斯(Esaias Compenius)以黑檀木、象牙和銀飾打造。它是丹麥最古老的管風琴,配備1,001支木管,至今仍在音樂會中演奏。

禮拜堂廊道兩側的鍍金砂岩石柱形塑中殿,向上支撐著哥特式星形拱頂。南面有座歷史悠久的管風琴,以黑檀木、象牙和銀飾打造,是丹麥最古老的管風琴。(Shutterstock)

大廳(The Great Hall)或稱騎士廳(Knights Hall)在禮拜堂之上的二樓,大理石地板一直延伸至西翼樓。大廳在1859年大火中慘遭嚴重損毀,後來根據海因里希‧漢森和隆德(F.C. Lund)的建築圖重建,由費迪南德‧梅爾達爾(Ferdinand Meldahl)負責修復工作,其中華麗的鍍金天花板採分段式整修。牆上掛滿格魯克斯堡(the Glucksborg)家族國王王后的肖像,以及根據卡雷爾‧範‧曼德(Karel van Mander)原創作品設計的昂貴掛毯。

大廳又叫騎士廳,位於禮拜堂上方二樓,大理石地板覆蓋範圍延伸至西翼樓。天花板以華麗的鍍金材質構成。牆上掛滿格魯克斯堡家族國王王后的肖像,以及昂貴的掛毯。(Shutterstock)

玫瑰廳(The Rose Room)曾是國王和朝臣的餐廳。1859年遭火災摧毀後根據舊畫重建。玫瑰廳位在國王翼樓(the King’s Wing)的一樓,室內有許多獨立柱支撐著裝飾性雕刻灰泥粉飾拱頂。

玫瑰廳是國王和朝臣的餐廳,位在國王翼樓的一樓,室內有許多獨立柱支撐裝飾性雕刻灰泥粉飾拱頂。(Shutterstock)

王室巴洛克風格臥房的特色是一張鋪有王室​​綠軟墊與雕刻豐富的天篷床(canopy bed),臥床可追溯至1724年左右,是為克里斯蒂安五世(Christian V)和妻子夏洛特‧阿馬莉(Charlotte Amalie)所製作。牆上掛滿了價值不菲的掛毯,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巴比倫以及與波斯君主大流士(King Darius of Persia)的戰爭。這些掛毯是在巴黎著名的戈布林掛毯製造廠(Les Gobelins)製作。

這間王室巴洛克風格臥房的特色是一張鋪有王室​​綠軟墊與雕刻感十足的天篷床。牆上掛滿了價值不菲的掛毯,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巴比倫以及與波斯君主大流士的戰爭。(Shutterstock)

1878年,嘉士伯啤酒(Carlsberg beer)創辦人雅各布‧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森(J.C. Jacobsen)重建腓特烈堡城堡,改造成一座博物館。現今展出500多年的丹麥歷史文物,包括肖像、畫作、雕塑、家具和裝飾藝術品等

原文:Frederiksborg Castle: Denmark’s Renaissance Treas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 《歲朝圖》是在新年元日賞玩的圖畫。它契合時節,又喜慶風雅,從宋代開始深受眾家士子喜愛,就此一代一代流行開來。歷代都留下許多精品的「歲朝圖」「歲朝清供圖」。立意清朗,內蘊高雅,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增添無限韻味和祥瑞象徵!
  • 白廳宮(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毀,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建築群裡最具藝術與代表性的建築──「國宴廳」(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國宴廳於1622年完工時,白廳宮作為英格蘭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紀之久,白廳宮有一千五百多個房間,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世俗建築群。
  • 哥倫布劇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聲學設計(acoustics),公認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極優的歌劇院之一。劇院以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築元素與令人歎為觀止的裝飾。
  • 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Amalienborg)建築群腹地廣闊,18世紀以來一直是丹麥王室的官邸,讓人們得以深入了解丹麥王室豐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