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的《聖方濟》:預示數百年後的科學發現

文藝復興藝術指引人類知識神聖的方向
YVONNE MARCOTTE撰文/吳約翰編譯
喬托‧迪‧邦多內(Giotto di Bondone)的作品《聖方濟接受五傷》(St. Francis of Assisi Receiving the Stigmata)(局部),蛋彩畫板畫,約1297─1299年創作,羅浮宮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世紀即將結束,當時的藝術主要表現聖人在金碧輝煌的天國世界景象。緊接著文藝復興登場,這是偉大的藝術在地球上嶄露頭角的時代。結果在科學上有了令人興奮的重大發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喜歡描繪精神信仰人物,而且將人物擺放在人間自然環境的場景之中。喬托‧迪‧邦多內(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年)是引領這項潮流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鳴,鼓勵大家相信神與尊重自然,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路標,引領著你前方的道路。他擅長描繪神跡場景,展示信仰的力量,以及經由「相信」而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

在這之前,西方的繪畫很少看到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的表現手法。然而,在喬托的畫作《聖方濟》(St. Francis)裡卻非常地突出。聖方濟是位來自意大利阿西西(Assisi)的窮人,他在喬托出生前20年去世。

聖方濟展現的神跡似乎難以科學的道理解釋,但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美妙的精神指引。看過喬托壁畫就會明白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確是上天的恩典。

精準的觀察

喬托的壁畫所描繪的自然環境非常地精確,剛好替過去發生的事件提供線索。例如,他繪製的岩石屬石灰岩,是意大利當地景觀的一部份,在溫布利亞區(the region of Umbria)很常見。

壁畫《聖方濟接受五傷》位在意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的巴爾第禮拜堂(Bardi Chapel)裡,畫面呈現聖方濟跪在一塊岩石上祈禱,而基督將自己受難(crucifixion)時的傷口轉印在聖方濟身上。喬托在描繪神跡的壁畫裡點出了地球的一些地質奧祕。地質學家暨文藝復興學者安‧比扎魯索(Ann C. Pizzarusso)在歐洲地球科學聯盟(the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發表了一篇文章,她從科學家的角度描述這幅壁畫:

我們可以從幾近垂直的凸起物看出,喬托描繪聖方濟跪在一塊已經風化且隆起的石灰岩上。懸崖側邊已經出現裂縫,這是常見的石灰質沉積物所致。喬托用這塊裂開的石頭暗指聖方濟手、腳上的傷口。前景的教堂是用當地灰色的石灰岩建造,常在建築上使用。教堂的左側,可見溶蝕造成的裂縫(grikes)和裂縫兩側的石灰岩溶面(clints)。

壁畫裡描繪的粉紅色薄片石灰岩(The Scaglia Rossa limestone)是從蘇巴修山(the Mount Subasio)開採。比扎魯索寫道,喬托對當地岩層的精確描述,使地質學家能辨識出岩石種類,還能找到其實際位置。藉由比較過去和現在的地層與地質特徵差異,就能更精準地計算出該地區地質變化的速度。後來的科學家得以根據相同類型的岩石尋找恐龍滅絕的線索,提出了一種廣為大眾接受的理論。

喬托‧迪‧邦多內的作品《聖方濟接受五傷》(St. Francis of Assisi Receiving the Stigmata),蛋彩畫板畫,約1297—1299年創作,羅浮宮博物館。(公有領域)

與鳥對話

大多數人不懂鳥類語言。各種唧唧喳喳細碎吵雜的鳥叫聲令人費解。對人類來說,如何與有翅膀的朋友互動,仍舊是個謎。

然而,聖方濟能與它們說話。喬托的壁畫《向鳥佈道》(Sermon to the Birds),呈現聖方濟對這些有翅膀的生物講述關於上帝和其他信仰的故事。場景描繪了聖方濟和另一位修道士朝地上的一小群鳥類走來,陸續還有更多鳥兒也飛了下來。鳥兒滿心期待地聽著聖人訴說上帝的事。最後,鳥兒在接受聖方濟的祝福後才離開。

喬托透過畫裡另一人物的反應來表現這件神跡。站在一旁的修士舉起手來,表情詫異,心想:這是怎麼回事?

喬托‧迪‧邦多內的壁畫《聖方濟傳奇——向鳥佈道》(Legend of St. Francis – Sermon to the Birds)。意大利阿西西聖方濟聖殿(Basilica of St. Francis of Assisi, Assisi, Italy)。(公有領域)

根據「學會賞鳥」(Learn Bird Watching)網站,近期科學的研究發現鳥類確實能與人類互動。「鳥類似乎能理解人類語言中的語氣和情感內容。這表示它們最少也能了解人類某方面的語言。」

在聖方濟的年代,大家都知道他舉止謙遜、佈道仁慈。那麼,或許這些鳥類也認得出這位阿西西窮人,因為它們會認真聽他說話。「學會賞鳥」網站指出:「人類早就知道鳥類能辨識個別人。研究顯示,它們可以區分不同人的臉孔。」

近期有句網路爆紅的迷因,來自「不可思議的繆斯靈感」(muses from a mystic)寫道:「因為懷抱慈悲心,所以知道每個小生命都很重要。」徹底表達出喬托畫作《向鳥佈道》的真諦。

岩石湧出泉水

喬托的另一幅壁畫《奇跡之泉》(The Miracle of the Spring )展示泉水回應聖方濟的祈禱。由於聖方濟的慈悲心,岩石湧出泉水解救一位快要渴死的人。

故事是這樣的,聖方濟和兩位修道士在一起,突然有位農夫迎面而來,口渴到非常虛弱地倒下。喬托的畫作呈現聖方濟憐憫可憐的農夫而誠心祈禱。然後,泉水竟然從農夫身旁的岩石噴湧而出。農夫伏臥在岩石上,喝下神奇的泉水後得救。兌現聖方濟的仁慈之後,據說泉水便消失無踪,彷彿從未出現過。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個神跡,喬托繪製出聖方濟的兩個同伴對神跡的反應。如此「驚訝的表情」顯示這是多數人目睹到這樣的事發生時會有的反應。

喬托‧迪‧邦多內的壁畫《聖方濟傳奇——奇跡之泉》(Legend of St. Francis – Miracle of the Spring)。意大利阿西西聖方濟聖殿。(公有領域)

科學家已經發現,一切物質在最微觀層面上,大都是由水構成的,儘管似乎有點奇怪,但就算是岩石也是一樣。最近的研究還發現,水可以存在於岩石的最小微粒裡。地質學家比扎魯索注意到喬托精確地以波浪狀圖形繪製層狀石灰岩遭侵蝕而形成的樣子。她寫道:「石灰岩有很多孔洞,所以泉水通常會從地底湧出。」

水文學家(hydrologist)用「地下水」(groundwater)這個名稱來表示水儲存在岩石最小的元素之中,而它提供的竟是現成的淡水,不可思議!根據格雷斯學院(Grace College)物理學教授唐納德‧德揚(Donald DeYoung)的文章,他寫道:「一般人有時會認為,井水來自真實的洞穴或地下溪流,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其實是直接從土壤和岩石中流出來的。」

多數人可能不相信許多東西都是水做的。然而,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有解釋,地震會致使岩石釋放出水,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釋水」(earthquake dewatering )。而喬托在他的壁畫《奇跡之泉》就描繪了這神奇的大自然。

喬托的壁畫廣告

喬托的壁畫是他所處時代的廣告招牌,告訴路過的人要相信神,才能明白造物的奧祕。喬托的壁畫表現聖方濟先相信事情會發生,然後它就真的發生了。例如,水從岩石中湧出,以及鳥兒傾聽著人類對它們的談話等。聖方濟不必親眼所見才相信,他選擇相信,於是見證奇跡。

喬托的壁畫,預示了科學家研究了數百年後才突破的科學發現。如果我們能夠理清思路,就會看到或體驗到,神界向科學所揭示的天機。

據天主教網站Aleteia,「喬托試圖傳遞聖方濟的信息:人類可以看到或體驗到上帝在這個世上所展現的真、善、美。」你相信,奇跡就會發生;然後,你就能體驗到神性。

原文:Giotto’s Frescoes Foretell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