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畫派大師筆下的宴飲與宗教節日

賞析「迦拿婚宴」與「聖羅格瞻禮」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編譯
卡納萊托(Canaletto),《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局部,約1735年作,147.7×199.4 cm,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7
【字號】    

「feast」一詞有著雙重含義:既可以指精心準備、通常伴有娛樂的慶祝宴會,也可以指一年一度禮敬某位聖人的紀念活動——稱為「瞻禮」。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聖經》中記有許多特殊主題的宴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最後的晚餐」和「迦拿(Cana)婚禮」。在收錄《聖經》詩篇(Psalms)的中世紀手抄本中,迦拿婚禮是很受歡迎的插畫題材。在「時辰祈禱書」(books of hours,詩篇的同類手抄本,包含一天規定時辰所要唸誦的禱文)當中,可以找到對基督教各個「聖日」(holy days)瞻禮活動的描繪。

在Les Enluminures畫廊播客的「Feasts」一集中,克里斯汀‧拉卡尼羅(Kristen Racaniello)解釋說:「時辰祈禱書前面的日曆,通過列舉當天的聖人節慶來說明日期。一年中,幾乎每一天都是一個聖人的瞻禮日(feast day)。」這一天通常是聖人逝世的日子,瞻禮是對其一生的致敬緬懷。

幾個世紀以來,對「Feast」的這兩種定義,都在繪畫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們充分利用其色彩豐富的藝術傳統,及這座城市引人矚目的獨特建築風格,創作出了尤為壯麗的畫作。

迦拿婚宴

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迦拿婚宴》(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1563年作,布面油畫,677×994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眾國廳(Salle des Etats)是巴黎盧浮宮參觀人數最多的展廳,除展示《蒙娜麗莎》外,其餘都是威尼斯畫派藝術家的作品。大廳的牆壁是深沉的藍黑色,以突顯威尼斯畫派作品鮮豔濃鬱的紅、黃、橙、綠等色調。

《蒙娜麗莎》對面是另一幅經典畫作——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的《迦拿婚宴》(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這是盧浮宮藏畫中最大的一幅,是藝術家受威尼斯聖喬治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島上的本篤會修道院之託,為其餐廳的一面牆壁創作的。這座餐廳由建築大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譯註1)建造,是修士們集體用餐之處。意大利其它地區也有用《聖經》宴席場景裝飾餐廳的傳統,但直到16世紀中葉才在威尼斯流行起來,引領這一風潮的正是韋羅內塞。

僅用15個月就完成的《迦拿婚宴》,在當時備受讚譽;1797年,拿破崙的軍隊繳獲了這幅畫,並將其運往巴黎,此後就一直保存在那裡。

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作於1558—1563年間的自畫像,布面油畫,63×50.5 cm,聖彼得堡國家冬宮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韋羅內塞以描繪場面華麗的油畫聞名於世。無論是宗教場景還是世俗場景,他經常以戲劇化手法安排構圖,讓一群衣著華麗的人物置身於奢華的陳設中,並用炫目的色彩渲染他們的形象。帝王、國王和貴族家庭委託其創作的作品,包括祭壇畫、肖像畫、歷史畫,以及別墅和宮殿(包括總督府)內部複雜的裝飾畫。韋羅內塞擅長描繪大型宴席,作於1563年的《迦拿婚宴》就是最著名的範例。

這幅畫描繪的故事出自《約翰福音》。在迦拿(Cana,譯註2)舉行的一場婚宴上,喜酒喝完了,耶穌行神跡,將六缸水變成了美酒。韋羅內塞將基督放在畫作的垂直中軸線上,聖母則在旁邊,他們頭上發散著光暈,由此觀眾可以從畫面130個人物中將他們辨認出來。聖母子身旁,坐著身穿古代猶太人服飾的門徒。

婚禮的賓客已經就坐,開始享用喜宴的最後一道——傳統的水果和堅果,在這幅畫作中,這包括象徵婚姻的榅桲(quince,又稱木梨)以及葡萄、椰棗和蜜餞。在最右邊,僕人們有的俯身從石缸中倒酒,有的檢視著杯中瓊漿;而在最左邊,身著奢華當代服飾的新郎,在新娘的陪伴下,正準備接過僕人遞上的酒。整幅畫的細節富麗堂皇,呈現了精工細作的金銀餐盤、玻璃器皿、佳餚美饌、多種樂器,還有圖案華美的絲綢錦緞。

保羅‧韋羅內塞1563年作《迦拿婚宴》局部,婚宴賓客。(公有領域)

婚宴場景中也呈現了侍者、雕刻師、廚師、樂師、貓、狗和鳥,這些形象有機地融入帕拉迪奧風格(the style of Palladio)左右對稱的宏偉建築。賓客身旁的粉色大理石柱廊外側,是通往有圍欄的僕人區的階梯。畫面更高處的陽台上站滿好奇的觀者,但這部分整體上被青金石般湛藍的夏日天空所籠罩——這是根據修士們的要求,用最昂貴的顏料「群青」繪製而成。

威尼斯畫派「景觀畫家」

(傳)卡納萊托自畫像,19世紀早期英國畫派作品,面板油畫,33.7×27.4 cm,英國劍橋郡安格爾西修道院藏。(公有領域)

卡納萊托(1697—1768年),本名喬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Giovanni Antonio Canal),是威尼斯一位戲劇布景畫家之子。他很可能是藉由給父親做助手開始接受藝術訓練的,但卡納萊托很快就離開了戲劇場景設計領域,轉而從事建築景觀繪畫。卡納萊托作為景觀畫家(pittor di vedute,英譯view painter)聞名於世,他對城市勝景(特別是威尼斯)的描繪,既縝密又傳神,因此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其新穎、富有想像力且技巧高超的景觀畫,是基於精妙的人物和建築素描底稿,但有時為了創作出更悅目的佳構,他也不受現實景觀準確性的局限。

1730至1752年間是卡納萊托藝術生涯中最受讚譽、也最高產的時期。美國華府國家美術館(NGA)網站的卡納萊托小傳中說,他出色地「捕捉到了那些年威尼斯的光線、社會生活與建築,其敏銳的感知力和畫作的光亮度,奠定他史上最偉大實景畫家(topographical painter,又稱勝景畫家)的聲譽」。他的這些畫作經常記錄威尼斯的宗教慶典。創作於1735年前後的《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就屬於這一時期的作品,描繪的是8月16日這一天的傳統節慶,聖羅格(St. Roch,譯註3)是除疫主保聖人。

卡納萊托,《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約1735年作,布面油畫,147.7×199.4 cm,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作品呈現了聖羅格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畫面右側,譯註4)為紀念聖羅格而舉行的節日彌撒剛剛結束的場面。作為宗教慈善組織,該會堂是畫作背景中的核心建築物。卡納萊托用畫筆捕捉到了會堂的石雕、雕刻柱和彩色大理石鑲飾。他擴展了會堂前的廣場空間,以便在畫中容納更多的人物。卡納萊托移除了現實中的一些建築,以便觀眾能更清晰地看到行進的隊伍。(譯註5)

從會堂中走出的是威尼斯的顯貴和外國使節。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位於畫面左側中央的總督——選舉產生的威尼斯共和國元首。他身穿綴有硃砂的金色禮袍,一名隨從為他撐起一把金黃色的傘,以遮擋夏日驕陽。事實上,一條帆布遮陽篷為整個人群提供了遮陽的效果。卡納萊托對遮陽篷結構特徵的描繪,創造出了一條起伏的水平線,突顯了行進隊伍中人物的動態。

場景中其他的達官貴人服飾奢華,頭頂白色撲粉假髮;畫家的筆觸充滿活力,並以厚重顏料加以點綴。總督右側身穿帶帽黑斗篷的是教宗使團代表,法國大使則站在總督左側。為紀念14世紀那場黑死病和聖徒羅格,人們手持一小束馨香四溢的鮮花——稱為「nosegays」,這是瘟疫期間用來掩蓋難聞氣味的鮮花(譯註6)。

卡納萊托《威尼斯:聖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局部。(公有領域)

一大群人注視著這支莊嚴的隊伍。其中許多人物都以一定的角度畫成,讓觀眾恍然覺得自己也是他們一員。保存這幅作品的倫敦國家美術館,在其網站上這樣描述:「卡納萊托開創了一種繪製大量人臉的特殊手法——他在額頭和臉頰上使用高光來表現每個人的頭部相對於光線的角度,並用色點來表現眼睛、下巴和鼻子。」許多人物都體現出個性化的面部特徵,並透過著裝和姿勢表現出性格:其中有手持天平的小販,有乞丐、小偷,還有來自近東的遊客。儘管卡納萊托畫過威尼斯宗教節慶活動的多個版本,但此畫卻是描繪總督參加聖羅格瞻禮的唯一畫作。

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演繹了一場以神跡為主題的喜宴;卡納萊托(Canaletto)則描繪了他那個時代的聖人紀念活動,展現出宗教節日的輝煌壯觀。兩位藝術家都彰顯了威尼斯畫派藝術與這座城市本身的神奇。

譯註:

【1】帕拉迪奧(1508—1580年),文藝復興時期北意大利建築大師,其作品是基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廟的對稱性、透視性和展現的價值。其論文《建築四書》對歐洲的建築風格影響深遠。
【2】迦拿,耶穌基督故鄉拿撒勒(Nazareth)以北的小村莊。《聖經》記載了耶穌在迦拿行的兩次神跡——變水為酒、治好大臣垂死的兒子。
【3】聖羅格(1295—1327年),基督教免除瘟疫疾病的主保聖人。他20歲左右從法國步行前往羅馬朝聖,途中遇鼠疫爆發,便終止旅程,因著耶穌之名和祝福治癒不少病人,多地瘟疫消失。他自己也染上了鼠疫,最終不藥而癒。安全返鄉後,他被民眾誤會為奸細,死在獄中。從1576年開始,他被列入教會瞻禮的聖人、威尼斯共和國的主保,每年8月16日成為他的紀念日。
【4】聖羅格大會堂,活躍至今的世俗慈善兄弟會,以保存丁托列托眾多畫作著稱。毗鄰的聖羅格堂(此畫背景左方)安放著聖羅格的遺體。
【5】現實中,由於榮耀聖母聖殿(弗拉里教堂)的位置太過靠近,無法看到卡納萊托展示的廣闊場面。
【6】一說人們在疫情期間攜帶小花束,是因相信其香味有助於防止疾病傳播。

原文Venetian Painted Feas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