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多‧雷尼描繪的聖母:忠於西方藝術傳統

文/Lorraine Ferrier 林溪 譯
《聖母無染原罪》局部,圭多‧雷尼(Guido Reni)於1627年創作,油彩、畫布。105.5 x 73英寸。維多‧瑋柏紀念基金會,195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60
【字號】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令人讚歎的金色聖光(象徵陽光)籠罩整個畫面,聖母站在一輪新月上,頭上盤旋著12顆星星的光環(代表12門徒)。雷尼以太陽、月亮與光環作為標示,指引天主教徒聯想到聖經《啟示錄》12:1。

聖母無染原罪》,圭多‧雷尼(Guido Reni)於1627年創作,油彩、畫布。105.5 x 73英寸。維多‧瑋柏紀念基金會,195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雷尼的畫作完美地展現他對傳統藝術的堅持。舉例而言,聖母的站姿採用「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將重心集中在其中一隻腳的姿態),這種站姿最早能追溯至古希臘。同時,整個場景中理想化的優美人物,看來和100年前出現在拉婓爾工作室的畫作並無二致。

九歲時,雷尼在意大利波隆那(他的出生地)跟隨弗蘭明畫家丹尼士‧卡維特(Denis Calvaert)展開他的第一份學徒生涯。20歲時,雷尼進入當時波隆那最好的畫家盧多維科‧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領導的學院,在那裡,他學習到精妙的繪畫技巧。1601到1614年間,雷尼在羅馬工作,並於這段時間完成了他最為人頌讚的天花板壁畫《奧羅拉》(Aurora),生動地描繪了奧羅拉(古羅馬的黎明女神)帶領著阿波羅(太陽神),搭乘馬匹拉著的戰車橫跨天際、越過太陽。

雷尼多數作品皆以風格甜美、理想化人物線條以及柔和色彩著稱。在《聖母無染原罪》中,他在金色背景上使用了粉紅和藍色照亮聖母,使得聖母的藍色(象徵純潔與童貞)長袍顯得格外突出。這幅畫與雷尼的其它作品有著鮮明對比,因為曾有一段時期,他像卡拉瓦喬那樣作畫,人物情緒豐富、光影極度強烈——此技巧稱為「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然而雷尼很快地找回屬於他的繪畫方式,更加古典與優雅,這也成了他作品的特點。1619年,卡拉奇(Carracci)逝世,雷尼躍升為當時波隆那最偉大的畫家,同時也是17世紀最有名的畫家。在他的繪畫生涯中,他訓練了二百多位藝術家,並將他的工作室畫作送往歐洲各地。

根據巴洛克畫家、自傳作家喬瓦尼巴蒂斯塔帕塞里(Giovanni Battista Passeri)的著作《1641至1673年間,在羅馬工作的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的生平(Lives of the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Who Practiced in Rome, and Died Between 1641 and 1673.)》所稱,雷尼是有史以來最高貴,也是最權威的畫家,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意見,更是獲得普遍認同的想法。《牛津藝術辭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亦提到,雷尼的衣著總是很新潮、昂貴、且走在流行尖端;但他為人謙遜,不喜歡髒話與低下的流行用語。

雷尼的畫作也影響了西班牙畫家胡塞佩(Jusepe de Ribera)與巴托洛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巴托洛梅的《埃斯科里亞爾的聖母》(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El Escorial)現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這幅畫與雷尼的聖母有著極大相似性。雷尼的畫作同時啟發了法國藝術家,像是創立法國繪畫學院的厄斯塔什蘇爾(Eustache Le Sueur),以及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家夏爾布朗(Charles Le Brun)。

根據《牛津藝術辭典》記載,某些18世紀與19世紀早期的藝術評論家,稱讚雷尼的成就僅次於拉婓爾;德國藝術史學者和考古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將雷尼與古希臘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並列。英國肖像畫家和王室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院長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更認為雷尼對美的詮釋「超越了任何畫家」。

透過雷尼的藝術創作,我們可以追溯西方藝術的脈絡,從古代到文藝復興,再到19世紀,直至如今的具象藝術。

原文:Staying True to Western Art Traditions: Guido Reni’s ‘Immaculate Concep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