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維多利亞時代的仙子畫

童話傳說將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從世俗帶入超自然浪漫世界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譯
約翰‧西蒙斯(John Simmons),《〈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局部,1870年,畫布上鋪紙,水彩加粉彩,91.4 cm × 73.7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1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這些油畫、插畫和水彩畫的素材,既源於凱爾特人的傳說、對中世紀浪漫故事復燃的熱忱,也來自英國文學巨匠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特別是《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些藝術家只創作了少量以仙子仙女為主題的作品,但也有一些藝術家幾乎專門從事這一主題的創作。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美術館最近展出了250年前迄今藝術作品中的仙子仙女,展品介紹中有這樣的描述:「任性的仙子仙女們身披蛛絲、花瓣和昆蟲薄翼,以毒蘑菇當座椅、螢火蟲為燈盞,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這種奇幻題材非常適合創作色彩繽紛、充滿戲劇張力、自然氣息和神祕感的藝術作品。

仲夏夜之夢

在19世紀英國,《仲夏夜之夢》是極受歡迎的專業演出戲目。這是莎士比亞偉大的喜劇之一,對愛情和婚姻、秩序與混亂、表象及真實等主題進行了多層次的探討。故事講述四個雅典年輕人──赫米婭(Hermia)、來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和海麗娜(Helena)在為雅典公爵忒修斯籌備婚禮的中間,一個接一個跑進了一座森林。

在林地裡,他們與仙界生靈不期而遇。仙王奧伯龍(Oberon)和仙后提泰妮婭(Titania)帶著隨從前來參加忒修斯的婚禮,路上他們鬧起了彆扭,奧伯龍的仙僕帕克(Puck)奉命對提泰妮婭施展魔法。由於帕克認錯了人,無意間將四個雅典年輕人捲入其中。故事最後,魔法發生反轉,雙雙對對都和好如初。

約翰‧西蒙斯(John Simmons),《〈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870年作,畫布上鋪紙,水彩加水粉,91.4 cm × 73.7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以肖像畫聞名的藝術家約翰‧西蒙斯(1823—1876年)在其繪畫生涯的後期,受莎士比亞戲劇的啟發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這些畫作兼具高度細膩的寫實主義和充滿想像力的特徵,故而從眾多的《仲夏夜之夢》主題作品中脫穎而出。

西蒙斯的水彩畫《〈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Hermia and Lysand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表現的是該劇第二幕第二場:這對私奔的戀人在林中迷了路,夜幕降臨,他們決定入睡,卻不知周圍暗藏著仙子仙女和被施魔法的其它生靈。來山德一手握著赫米婭的手指,一手撫著林地青苔。

在劇中,他浪漫宣稱:「一塊草地可以作我們兩人枕首的地方;兩個胸膛一條心,應該合睡一個眠床。」(引自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4卷)劇中後來,當來山德醒來時,由於帕克的惡作劇,他一眼愛上了赫米婭的好友海麗娜。西蒙斯的畫作暗示,海麗娜可能已在這一幕中現身──赫米婭右側遠處有個身影依稀可見。而帕克可能就在這對情侶腳邊的仙子當中,或許就是來山德身後那個幾乎看不見的影子。

約翰‧西蒙斯1870年畫作《〈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中的仙子仙女局部。(公有領域)

畫中充滿了對仙界生靈多樣而逼真的描繪,反映出藝術家繪製微型畫的功底。

這件作品於2012年拍賣時,蘇富比的圖錄評論道:「西蒙斯創造了一個由形形色色『物種』的仙子仙女所組成的完備文明:他們有的扇動著薄如蟬翼的翅膀飛翔,有的乘坐老鼠拉的戰車或騎蝙蝠,白淨而頎長的身軀在月光下熠熠生輝。」圖錄中還說,仔細觀賞這些精雕細琢的微小細節,就如同透過顯微鏡在觀察。這個比喻很恰當,因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相信仙子仙女的真實存在,還進行「科學考察」以搜集證據。

《〈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和來山德》一畫水彩和水粉併用:西蒙斯巧妙運用水彩媒介,創造出朦朧而超凡脫俗的飽和色彩區域;水粉是不透明水彩顏料,以類似膠水的物質增稠,用來創作構圖中的形狀與形式。該作品形象之清晰、畫面之光潤細膩,令人難以置信。

《夜之精靈》

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夜之精靈》(Spirit of Night),1879年作,布面油畫,82.5 cm × 122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維多利亞時期許多仙子畫傑作的靈感並非都來自莎翁戲劇。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1836—1893)只創作過幾幅仙子畫,這些畫主要是他畢生研究光影效果的載體。《夜之精靈》是他對眩光興趣的最佳例證,他透過對棱鏡及其彩光的實驗來進行探究。

這幅畫中的仙女身披透明輕紗,其原型是為格里姆肖多幅作品擔任模特的女演員艾格尼絲‧李芙(Agnes Leefe)。佳士得2019年拍賣會目錄中這樣描述此畫:「(仙女)在月光下的海邊村莊上空盤旋,銀光從海上映射過來,她半透明的肌膚和乳白色的雙翼閃爍著斑斕的彩虹色。」朦朧秋色中,村莊如夢似幻,而以線條勾勒出的仙女雖然在空中飛翔,卻有一種厚重感。

在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L’Ecole 珠寶藝術學院的「珍貴的仙子:從幻想到現實」(Precious Fairy: From Fantasy to Reality)主題網絡研討會上,主講人、梵克雅寶文物保護項目經理埃絲泰勒‧伊卡赫(Estelle Icart)指出,這幅畫中舞姿動人的仙女,似乎是在煙霧繚繞、或許是污染嚴重地區的上空盤旋,說明了當時疾速的工業化。事實上格里姆肖單獨創作過一組「利物浦碼頭」系列畫。不過這幅畫也充滿了神奇的光芒──直接由仙女身上發散出來,她頭上的光環乃由光線組成,倒映在海面上的月光彷彿出自她的魔仗。

這幅畫確實從文學中汲取了靈感,但不是來自莎士比亞劇作,而是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致黑夜》(To Night)。最初,該作品附有一個標籤,上面引用了雪萊詩句:

「在身上披一條灰色的錦帔,嵌上些晶亮的星輝!用頭髮把白晝的眼睛遮蔽;吻她,直吻得她困倦而退,再遍遊城鎮、海洋、田野,用你催眠的魔杖點化一切——來吧我久久尋覓的!」(引自江楓譯《雪萊全集》第一卷)

超自然肖像

索菲‧岡恩布里-安德森(Sophie Gengembre-Anderson),《擷取女子的美麗容顏,輕輕懸起,伴以蝴蝶、鮮花和珠寶,這樣你的仙女就由最美的東西組成》(Take the Fair Face of Woman, and Gently Suspending, With Butterflies, Flowers, and Jewels Attending, Thus Your Fairy is Made of Most Beautiful Things),作於19世紀,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公有領域)

據L’École珠寶學院藝術史教授伊內齊塔‧蓋-艾可(Inezita Gay-Eckel)的網絡講座,長期以來,綠色一直是正負含義並存,正面的如春天、森林、好運、健康等;負面的如蛇、毒藥、龍、邪惡等。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學者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在其《色彩列傳:綠色》(Green: The History of a Color)一著中寫道,綠色一直是超自然生物的顏色、特別是仙子仙女的顏色,這種象徵性的色彩最早可追溯到彩飾手稿。

在女畫家索菲‧岡恩布里‧安德森(Sophie Gengembre Anderson,1823—1903年)的畫作《擷取女子的美麗容顏,輕輕懸起,伴以蝴蝶、鮮花和珠寶,這樣你的仙女就由最美的東西組成》(Take the Fair Face of Woman, and Gently Suspending, With Butterflies, Flowers, and Jewels Attending, Thus Your Fairy is Made of Most Beautiful Things)中,綠色的運用達成了驚人的效果。安德森擅長為孩子、尤其是女孩創作柔美迷人的肖像畫。在維多利亞時代,對童年的感性探索開始在藝術界流行。安德森偶爾也會把女孩畫成仙女的樣子,這幅畫就是令人驚歎的一例。

畫中女孩頭戴豔麗的蝶冠,身後展開一對仙翼。伊卡赫女士在L’Ecole學院的網絡講座中形容說,一頭紅髮、肌膚白皙、頭戴王冠的女孩/仙女,看起來就像一位凱爾特公主。她緊握的綠色小袋子上飾有金色方格和珍珠,裡面可能裝著她的首飾;另一種說法是,小袋的綠色表明,裡面可能裝有魔法藥水。不過,從她天使般的面容來看,她很有可能是「好仙女」,說明藥水不是毒藥。

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Wood)撰寫的《維多利亞時代藝術中的仙子仙女》(Fairies in Victorian Art)是這方面的權威著作。伍德在書中寫道:「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極度渴望相信仙子和仙女,這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方式之一,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浪漫、物質主義、講求科學的時代。」

觀賞充滿創意、技巧精湛、令人入迷的仙子畫,你會感到脫離凡俗,進入超自然的浪漫氛圍。即使到了現代,維多利亞時期的這些畫作依然散發著神奇的吸引力;透過書籍、展覽和拍賣會引起新一代人的關注。

愛德華·羅伯特·休斯(Edward Robert Hughes),《仲夏夜》(Midsummer Eve),1851-1914年創作,水彩與水粉,114.3 cm × 76.2 cm,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原文:Once Upon a Time: Victorian Fairy Pictur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涵蓋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