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文藝復興盛期的繪畫先驅:喬瓦尼‧貝利尼

文/詹姆斯‧巴塞爾(JAMES BARESEL) 翻譯/陳遇
在貝利尼後期的繪畫中採用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的色彩和深度技法。喬瓦尼‧貝利尼與助理的作品《聖母、聖子與聖徒們》,約1510年。蛋彩、油彩、木板。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當您看著喬瓦尼‧貝利尼的《李奧納多‧羅列丹總督肖像畫》(Portrait of Doge Leonardo Loredan)這幅畫時,或許會覺得這幅畫逼真地像是一張穿著戲服的真人照片,這件作品呈現出精緻又含蓄的美感。總督的絲質外袍和皮膚上的皺紋都栩栩如生。然而,諷刺的是,可能沒有其它藝術作品像這幅肖像畫受到如此多不公的批評。

這個矛盾的由來是貝利尼的作品非常適合拿來跟他學生提香的作品相比較。提香後來也替羅列丹總督的繼任者安德烈‧古利提總督繪製了一幅肖像畫。正如當時流行的肖像畫畫法,兩者都採用了樸素的背景描繪頭部和上半身像。和提香的肖像畫相比,貝利尼的作品咸認是「平淡的傳統」(bland conventionality)的典範,而提香的技巧顯然超越了他傑出的前輩。

貝利尼的《李奧納多‧羅列丹總督肖像畫》(portrait of Doge Leonardo Loredan)(左)是一幅美麗但在表現和構圖上是「平淡的傳統」的作品。與之相提並論的是提香的《安德烈‧古利提總督肖像》(portrait of Doge Andrea Gritti)(右),呈現出強烈的精神和情感。左:喬瓦尼‧貝利尼的作品《李奧納多‧羅列丹總督肖像畫》,約1501年–1502年。國家美術館,倫敦。右:提香的作品《安德烈‧古利提總督肖像》,約1546年–1502年。國家藝廊,華盛頓。(公有領域)

實際上,貝利尼終其一生的繪畫是在不斷的創新中達到顛峰,而且是文藝復興早期過渡到全盛時期重要的里程碑。他的作品替偉大的威尼斯畫派奠定了穩定的基礎,還創立了一種主導後幾個世紀繪畫的媒材。

曼特尼亞的影響

受到曼特尼亞的影響,貝利尼嘗試了許多構圖技巧,像是在畫面的前景加上有著直切面的岩石或者有皺摺大膽清楚的布簾。喬瓦尼‧貝利尼的作品《在花園裡的苦惱》(The Agony in the Garden),約1458年–1460年。蛋彩、木板。國家美術館,倫敦。(公有領域)

貝利尼出生於1430年前後,當時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建築正處於初始階段。 1401年,意大利建築師兼雕塑家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年–1446年)藉由復興古希臘羅馬的建築美學成功開創了這一趨勢。不久之後,他的好友多納太羅(Donatello,約1386年–1466年)開始在他的雕塑作品中結合古典主義(符合古希臘和羅馬的美學理論)和自然主義(對物質世界準確的描述),以此定義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15世紀中期,馬薩喬(Masaccio ,1401年–1428年)將這樣的結合引入繪畫之中。

貝利尼在接受訓練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同時,正好是文藝復興繪畫開始緩慢發展之際。儘管馬薩喬重新引進了線性透視法,當時的畫家普遍對於二維平面在三維空間的深度和立體感掌握仍非常原始。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處於類似的狀態,不是半現實就是極度人造地用色。

在貝利尼早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進步與缺點。與喬托(Giotto)的《哀悼基督》(Lamentation,創作於約1304年–1306年)等中世紀晚期作品相比,貝利尼的早期畫作《在花園裡的苦惱》(The Agony in the Garden,創作於約1458年–1460年)有了顯著的進步。但在色彩運用、三維空間感和深度上還不是很成熟。幸運的是,貝利尼的妹夫正是當時透視技巧的大師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

藝術, 喬托
喬托‧迪‧邦多內的作品《哀悼基督》(The Lamentation,又稱The Mourning of Christ),約1304年–1306年。濕壁畫。斯克羅威尼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帕多瓦(Padua),意大利。(公有領域)

曼特尼亞的指導大力地協助了貝利尼發展,儘管兩者的發展互為顛倒。曼特尼亞快速地提升了繪畫技巧和藝術造詣。從風格上來說,他屬於文藝復興早期過渡時期的畫家。在此期間,文藝復興藝術的基本要素皆已確立開始發展,但尚未達到成熟的階段。

過渡到文藝復興全盛時期

貝利尼是意大利最早開始運用自然地景作為背景的畫家之一,這個手法可以加強畫面意象表達的力度。喬瓦尼‧貝利尼的作品《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Meadow),約1500年–1505年。油彩、合成畫板移轉自木板。國家美術館,倫敦。(公有領域)

和曼特尼亞不同,貝利尼花了更長的時間來發展他的技巧。身為文藝復興早期畫家幾十年後,他成為第一批過渡到文藝復興盛期美學的藝術家之一。他的《李奧納多‧羅列丹總督肖像畫》正是標誌著邁向這一轉變的作品之一。

在繪畫媒材的創新上,貝利尼也是重要的推手,他提倡使用油彩畫在帆布製成的畫布上。這種媒材有著諸多優點。在此之前,意大利的繪畫多以濕壁畫和蛋彩畫為主。濕壁畫必須趁塗在壁面的灰泥未乾之前塗上顏料,因而限制了創作的實驗範圍;更改需要刮除灰泥重抹。蛋彩畫的顏料比其它種類的塗料都還要少(譯注:蛋彩畫的顏料乾後不易再上其它顏色,也不易混色),因此難以達到逼真的色彩效果。

使用油彩在畫布上作畫為畫家提供了更充裕的作畫時間,允許更多的實驗和調整空間以增加更精細的細節,又能調出更恰當的顏色。貝利尼引進優雅寫實的色彩運用,成為後來威尼斯畫派的關鍵特色。

提香的天才無疑是建立在貝利尼的基礎上,創作出超越前輩的作品。但是他們之間的差異與貝利尼早期和晚期作品之間的進步程度相比,貝利尼自身的進步卻是更為可觀。

立下文藝復興基礎

貝利尼對油畫的掌握和色彩微妙的混合充分地展現在總督臉頰逼真的質感上。喬瓦尼‧貝利尼的作品《李奧納多‧羅列丹總督肖像畫》,約1501年–1502年。國家美術館,倫敦。(公有領域)

貝利尼是最早開始對人物進行完全真實描繪的一位藝術家。多數情況下,他只將這種成熟的自然主義繪法運用在擺著正式姿勢的人物肖像中。提香也使用了這種寫實技巧,卻選擇用來描繪人物「停下來拍照」時的樣子。他的一些作品甚至給人一種錄像帶暫停在某一個鏡頭的印象,這種技法後來到了卡拉瓦喬(Caravaggio)又更臻完美。

相對於貝利尼,提香更著名的是他的情感強度、戲劇感和對人物性格的洞察力,例如當描繪諸如基督受難等充滿情感的事件時,這點確實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批評貝利尼作品的人傾向於堅持所有的藝術都應該要充滿情感和戲劇效果,即使畫作的主題本身並沒有帶什麼情感或戲劇性。事實上,這些批評家否認情緒內斂、沒有戲劇性的作品,這類作品比充滿情感和戲劇性表現更加貼近現實,卻在視覺上同樣美麗。在這樣的作畫背景下,貝利尼創作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巧妙地捕捉人物性格。在他的畫筆下,羅列丹總督眼中流露出高雅、低調的溫柔。

貝利尼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為他是歷史上具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文藝復興剛剛開始時,他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的早期作品與馬薩喬奠定文藝復興最初基礎的作品具有同樣的原始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憑藉著和拉斐爾媲美的優秀作品,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推向了幾乎最高的成就水平。

原文Giovanni Bellini: A Pioneering Renaissance Artis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為《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期刊撰稿。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Cangiante(換色法)、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Sfumato(暈塗法)和Unione(統合法)這四種風格迥異的繪畫技法被後世廣為流傳,許多藝術巨匠都曾經出神入化地運用它們創造出輝煌而美麗的藝術珍品。
  • 正如法國在美術上所承載的文化使命那樣,1648年,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的建立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法國在西方美術界的領先地位。
  • 他的成功得益於另一個天才的死去!他是和米開朗基羅鼎足而立的一代宗師!梅杜莎腦袋的神奇妙用成就了一代英雄!忒修斯忘恩負義甩姑娘,導致父親自殺身亡!
  • 拖稿催債,大師提香的另類人生!皇帝是他的粉絲,教宗是他的擁躉,富貴一生終未逃過黑死病!搶師傅飯碗,狗血師徒鬥提香技高一籌!大才成就意大利第一名畫。
  •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頂王冠的話,那麼這頂金光閃閃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就要數「文藝復興三傑」了。在這三傑中,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我都已經講過了,那麼這最後一傑:拉斐爾,就是我們本季「大話西油」最後兩集的主人公!
  • 杜勒在色彩的運用上比凡‧艾克更加純熟,在描繪自然體態上又比波提切利還更加真實。不過,他的藝術成就不僅於此,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達芬奇也對他評價極高。杜勒的作品也後續影響了巴洛克風格,他的透視(在繪畫中創造出立體空間感)技法也是那時候最傑出的。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