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明頓大歌劇院 舊時代的豪華體驗

Deena Bouknight撰文 吳約翰 譯
19世紀著名建築師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巴黎歌劇院(the Paris Opera House)為靈感,設計特拉華州威明頓的大歌劇院,展現法蘭西第二帝國風格(French Second Empire style)以及融合不同時期的各種建築元素。建築立面以各式拱門、代表上帝之眼(the eye of providence)的共濟會符號、科林斯柱、齒狀造型裝飾等特色深獲好評。(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34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1871年,建造一座大歌劇院(the Grand Opera House)需要10萬美元,這個金額的確龐大。這棟四層樓建築物的外觀和內部裝潢是特拉華州威爾明頓(Wilmington, Delaware)居民從未見過的。巴爾的摩建築師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法國第二帝國風格設計這棟建築,其中華麗的意大利式鑄鐵立面,由19世紀的一間建築鐵工廠「費城羅耶兄弟」(Royer Brothers of Philadelphia)打造。

大歌劇院的正門外觀令人憶起舊時代,裝飾性實木門上的玻璃上刻有歌劇院的名字,兩旁還有非常獨特的上了漆的鑄鐵雙柱。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與1871年當時相似的建築外觀。例如,弧形售票口、裝飾性人造圓柱、拱形售票窗,以及與禮堂內同款的玻璃球形黃銅吊燈。節目海報展示在有裝飾性簷口線板的玻璃櫃裡。

主要入口讓人懷念舊時光,裝飾性實木門上的玻璃上刻有歌劇院的名字,兩旁還有非常獨特的上了漆的鑄鐵雙柱。(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剛進大門會看到與1871年當時相仿的建築風格外觀。弧形售票口、裝飾性人造圓柱、拱形售票窗,以及玻璃球形黃銅吊燈。節目海報展示在有裝飾性簷口線板的玻璃櫃裡。(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歌劇院的禮堂可容納一千四百多個座位,公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美第三大舞台。近期禮堂已重新裝潢,可容納達1,208人。走進歌劇院大樓的正門,穿過狹小的大廳後即可進入禮堂。大樓裡還有會客室與會議室,不過禮堂仍是最大的空間,其彩繪天花板壁畫是焦點。表演者從舞台上望出去的畫面真是美不勝收,可欣賞到足以容納上千名觀眾的座位、二樓奢華風的欄杆由細長的小柱子組成,還有色彩豐富驚艷大眾的天花板壁畫。

從舞台上望出去的視角美不勝收,包括可容納1,208名觀眾的座位、二樓奢華風的欄杆由細長的小柱子組成,還有色彩豐富的天花板壁畫。(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禮堂最早採煤氣燈照明。目前所見的玻璃球黃銅枝形吊燈是接電的複刻品。圓弧形胡桃木欄桿扶手、舞台邊框彩繪、經典的紅色布幕等,帶給觀眾真正舊時代歌劇院的體驗。舞台兩側曾設有預留給貴客和政要的兩個超大型維多利亞風座位包廂,但在1970年代翻修時遭拆除,以便於提供更開放的舞台視野。

坐在上層樓座區的觀眾,可欣賞到寬闊的天花板、枝形吊燈,還能鳥瞰整個舞台。(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費城著名的科爾維德兄弟(Charles and William Kehrwieder of Philadelphia)是1800年代末的藝術家和濕壁畫畫家,大歌劇院原始天花板彩繪是他們完成的,但後來紐約諾蘭景觀工作室(Nolan Scenery Studios of Brooklyn, N.Y)以更防火的做法重新描圖彩繪。壁畫描繪的是神話女神,她們正看照著禮堂內的表演者和觀眾。中央藍色背景畫滿星星的穹頂讓人聯想到天堂。

天花板壁畫描繪的是神話女神,她們正看照著禮堂內的表演者和觀眾。中央藍色背景畫滿星星的穹頂讓人聯想到天堂。(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宏偉的禮堂不僅擁抱古典元素,更彰顯歷史建築之輝煌。然而,舞台的燈光、音效卻完全是現代高科技。這些現代設備隱藏在主座位區後方,盡可能在不太顯眼處。

舞台的燈光音效完全採現代高科技。而這些現代設備隱藏在主座位區後方不顯眼處。(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歌劇院與現代建築並列,其古典風格的山形牆(pediments)和枕梁(corbels)均以手工製作,裝飾立面令人印象深刻。對比周圍線條乾淨的當代建築,讓位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場街(Market Street)上的大歌劇院鋒芒畢露。

大歌劇院對比周圍線條乾淨的當代建築,其古典風格的山形牆(pediments)和枕梁(corbels)等立面裝飾風格讓它盡顯鋒芒。(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數千位表演者,如「水牛比爾」‧科迪(Buffalo Bill Cody)或約翰‧菲利普‧蘇薩(John Philip Sousa)等都曾在寬闊的舞台上亮相。多年來無數觀眾欣賞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娛樂節目,包括歌劇、交響樂、吟遊詩人表演(minstrel shows)和展覽。眾所皆知,大歌劇院在1909年變身成一家電影院,直到1960年代末才再次推出各種表演。1970年代初期進行了翻修,每年舉辦多達80場表演,內容涵蓋音樂、舞蹈、戲劇和喜劇等等。觀眾可體驗回到過去時光,享受宏偉的空間氛圍。

原文:Delaware’s Grand Opera Hous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 《歲朝圖》是在新年元日賞玩的圖畫。它契合時節,又喜慶風雅,從宋代開始深受眾家士子喜愛,就此一代一代流行開來。歷代都留下許多精品的「歲朝圖」「歲朝清供圖」。立意清朗,內蘊高雅,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增添無限韻味和祥瑞象徵!
  • 白廳宮(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毀,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建築群裡最具藝術與代表性的建築──「國宴廳」(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國宴廳於1622年完工時,白廳宮作為英格蘭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紀之久,白廳宮有一千五百多個房間,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世俗建築群。
  • 哥倫布劇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聲學設計(acoustics),公認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極優的歌劇院之一。劇院以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築元素與令人歎為觀止的裝飾。
  • 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Amalienborg)建築群腹地廣闊,18世紀以來一直是丹麥王室的官邸,讓人們得以深入了解丹麥王室豐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