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貝尼尼兩座半身雕像的故事

博爾蓋塞美術館收藏的兩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公認是貝尼尼最好的雕塑作品
Michelle Plastrik撰文 吳約翰編譯
意大利雕塑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大理石半身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 (Gabriel Bouys/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386
【字號】    

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的藝術在永恆之城羅馬留下不朽的印記,從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夢幻般的「四水噴泉」(Four Rivers)、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柱廊(Saint Peter’s colonnade)到《聖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等傳世鉅作,公認貝尼尼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最有才華的雕塑家。貝尼尼的創新精神引領著當代藝術界,更得到教宗和地方仕紳的贊助。

貝尼尼也創作尺寸較小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半身像雕塑,包括頭部、頸部、肩膀以及部分胸部和上臂。他創作了大約50件這樣的作品。當時大理石雕刻肖像由於材料昂貴且需投入大量勞力,產量比彩繪畫作稀少。

貝尼尼是位能將堅硬的大理石雕刻成栩栩如生藝術品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融合自然主義、生動又具生命力。貝尼尼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的兩座半身像》(Two Busts of 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是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The Borghese Gallery)著名的收藏,公認是貝尼尼最優秀的雕塑作品,也是巴洛克藝術最偉大的成就。

貝尼尼25歲時的自畫像。(公有領域)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個人肖像》,1623年創作。油彩、畫布;37.9×30公分。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公有領域)

看見才華

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歐洲流行的藝術,也是第一個影響全球甚鉅的視覺風格。巴洛克藝術的發明,貝尼尼功不可沒。他無疑是這般高度華麗、充滿戲劇風格藝術的傑出領導者。巴洛克風格重視活力、動感和情緒。

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Naples),從小就是個神童,他的父親是佛羅倫薩(又稱佛羅倫斯)的雕塑家,貝尼尼在他指導下接受訓練。貝尼尼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羅馬度過,而他的才華洋溢很早就被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Scipione Borghese,1577─1633年)發掘。主教博爾蓋塞是羅馬首富之一,也是教宗保羅五世(Pope Paul V)的侄子。他同時也是位知名的藝術收藏家,曾經為了自家即著名的博爾蓋塞別墅(Villa Borghese Pinciana)委託貝尼尼創作四系列大型敘事雕塑作品,取材自神話與聖經,包括《阿波羅和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與《大衛》(David)。貝尼尼在不同雕塑類型上皆表現出眾,上述這些作品當然也都名聞遐邇。

更重要的是,紅衣主教希望貝尼尼為他製作半身像作為紀念。1632年,在主教去世前一年,願望得以實現。博爾蓋塞美術館展示了貝尼尼的兩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以及意大利貴族博爾蓋塞家族擁有的大部分藝術收藏。這些藝術品多數都可追溯至紅衣主教本人的收藏。事實上,美術館就坐落在以前紅衣主教的別墅內。

這兩座比真人尺寸大的半身像以卡拉拉大理石製成,呈現紅衣主教穿著披風、戴著牧師四角帽(biretta)的模樣。原本貝尼尼只打算做一件半身像,但因大理石材料本身的缺陷,迫使他必須製作第二個版本。

點擊觀賞圖片: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第一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前額上的裂痕清晰可見。1632年創作。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點擊觀賞圖片: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第二座《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博爾蓋塞半身像》,1632年創作。卡拉拉大理石;77.2公分。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兩座半身像一模一樣

檢視第一座半身像,你會注意到紅衣主教的嘴微微張開,嘴唇撅起,好像正與觀者說話。這種「狀似說話」(speaking likeness)的創新表達方式也是貝尼尼首創。紅衣主教的眼睛也雕刻了瞳孔,學者認為此舉非常活潑動人。轉向一側的頭部與戴歪歪的帽子傳達出動感。貝尼尼對細節的關注還凸顯了一種日常現實主義的感覺。紅衣主教衣服的鈕扣勒緊了腰圍,還有一顆鈕釦快要蹦開的樣子。

羅伯特‧托斯頓‧彼得森(Robert Torsten Petersson)在著作《貝尼尼和他的大量藝術》(Bernini and the Excesses of Art)中解釋,當貝尼尼快要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最後階段時,災難發生了。正當鑿子輕敲大理石時,一條裂痕沿著原本的斷層線裂開。這個裂痕在眉毛上清楚可見,一直延伸到脖子後方。貝尼尼試著做兩個動作補救,先把一根別針從四方帽上插入以閉合裂縫,然後從後方用C型夾鉗固定。要是裂縫更大的話,雕塑就無法固定在一起了。貝尼尼於是繼續創作半身像,然而或許經過最後的拋光後,裂痕又變得明顯,直至今日依舊可見。

貝尼尼別無選擇,只能重做。他不想好友兼贊助人失望,暗中將一塊新的大理石運送到工作室。貝尼尼雕刻的速度很快,眾說紛紜,有人說3天或者15天內即完成新雕塑作品。貝尼尼的努力果然獲得回報。儘管紅衣主教看到原先受損的半身像時感到沮喪,還好第二版本的半身像令他雀躍不已。這兩座雕塑幾乎一模一樣,但大眾普遍認為第一個版本更加出色,因為第一個版本貝尼尼有捕捉到紅衣主教的動感和活力。

貝尼尼帶領的巴洛克運動為後代藝術家樹立了半身像雕塑的標準。參觀博爾蓋塞美術館就是要體驗這些宏偉的奇蹟,然而貝尼尼這些小型作品也很吸引人。

原文:A Tale of Two Sculptures: Bernini Busts at the Borghese Galle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從事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 《歲朝圖》是在新年元日賞玩的圖畫。它契合時節,又喜慶風雅,從宋代開始深受眾家士子喜愛,就此一代一代流行開來。歷代都留下許多精品的「歲朝圖」「歲朝清供圖」。立意清朗,內蘊高雅,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增添無限韻味和祥瑞象徵!
  • 白廳宮(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毀,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建築群裡最具藝術與代表性的建築──「國宴廳」(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國宴廳於1622年完工時,白廳宮作為英格蘭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紀之久,白廳宮有一千五百多個房間,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世俗建築群。
  • 哥倫布劇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聲學設計(acoustics),公認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極優的歌劇院之一。劇院以探險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築元素與令人歎為觀止的裝飾。
  • 哥本哈根的阿馬林堡宮(Amalienborg)建築群腹地廣闊,18世紀以來一直是丹麥王室的官邸,讓人們得以深入了解丹麥王室豐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