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EQ小學霸的卓越學習法(8)自我調節力

孩子現在需要的是自我調節力
作者: 李林淑 이임숙 譯者: 胡椒筒
(圖/大樹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自我調節力是指為了達成目標,自己制定計畫,並且能夠克服外界的妨礙因素,調節自己的情緒付諸行動的能力。俄羅斯的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認為,自我調節力是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目標且能集中注意力、持續行動的能力。

簡而言之,自我調節力就是根據情況調節情緒,適應世界的能力。從小具備自我調節力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也能持續學習和發展。那麼具備自我調節力的孩子在4至7歲期間會是什麼樣子呢?

一個孩子在畫畫,另一個孩子走過來提議一起玩球。孩子想了想,回答說:「我想先畫完畫再玩球。你先去玩別的玩具,等我一下好嗎?」

這個孩子沒有停下畫筆,還教朋友先去玩別的玩具等自己,控制了周圍的情況。當然,在說出這句話以前,孩子也猶豫了一下。在想要達成畫完畫的目標以前,出現了妨礙自己的因素,而且這個妨礙因素很誘人,但孩子沒有動搖目標。孩子想了想如何可以做到這兩件事,既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標,同時又能和朋友玩球。由此可見,這個孩子具備了控制周圍狀況的能力。

這個孩子發揮自我調節力的過程如下:
第一,自我調節是設定目標,找出能夠實現目標的方法並付之行動。
第二,自我調節是調節情緒,調節情緒與控制想法緊密相連。

由此可見,自我調節力是指調節情緒和想法,進而左右行動,能夠在社會狀況下調節身心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為了目標延遲滿足,即使沒有外部因素影響也可以持續行動。自我調節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最終會成為提高認知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影響學業和社交的重要能力。

學者們將「認知調節、情感調節、行動調節、動機調節」定義為構成自我認知能力的四大要素。調節自己的情緒,且在眾多的想法中做出明智的選擇,與此同時做出正確的行動,並對該行動作出評價。調節對於學習的負面情緒,整理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以及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然後以此為基礎付出行動。經歷這樣的過程以後,可以確認:不具備自我調節力的孩子,肯定會在情緒、認知和行動上遇到困難。

4至7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比起思考選擇什麼教具、使用什麼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自我調節力。

──摘自:《高EQ小學霸的卓越學習法:啟蒙4~7歲孩子黃金成長期的75種實踐法》大樹林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教導孩子學習需要很多種能力。看似需要很多能力,但其實可以整理出5種核心能力。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應該具備的5種能力。
  • 最終,要想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父母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提示和引導孩子走上自發、主導、有趣和高效的學習之路,正是4至7歲孩子的父母應該扮演的重要角色。
  • 在教育4至7歲的孩子時,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在教孩子學習時,必須要守護「兒童人權」。
  • 在幼兒教育中,玩遊戲被定義為既是「最棒的教育教具」,同時也是「發展心理特徵基礎的最佳教育方法」。
  •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另一種培養綜合知識的最佳方法—閱讀。正如前面多次提到的,累積背景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閱讀可以幫助我們間接的體驗各種故事,並且學習到知識。
  • 注意力是指能夠集中精力和做出選擇的重要能力,是讓孩子集中能量解決問題的認知過程,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所須的先決條件,也是學習時有效集中精力所需的認知能力。即使現在孩子的注意力不足,但只要透過適當的認知訓練就可以提高,所以無需過於擔心。
  • 開始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注意力。在注意力不足的情況下學習,就好比在用沙子堆城堡。因此在4至7歲期間,比起學習國語、數學和英語,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