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神般的大山──范宽《谿山行旅图》

文/郑行之
宋朝 范宽《谿山行旅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19
【字号】    
   标签: tags: ,

记得初看北宋范宽(约950-1032后)的《谿山行旅图》时,不自觉在心中喊道:“哇!好雄伟、巨大的山啊!”

闲来浏览台北故宫网站,忽地想起记忆中的这座大山,一番搜索后,巨神般的大山再次映入眼帘。

它的构图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好像就只这样一座山,就能把这个世界填满了。

北宋 范宽谿山行旅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可能因山体太庞大了,画家特地在山体的右边安排了一道瀑布,水从山顶稍下方缓缓涌出,把山体一分为二。

可想见这水瀑汇集了多少山顶的暗流、伏流,经年累月无休止地渗漏,刷出一道深浅不一的凹槽,最后诸水顺着这个凹槽岩沟汩汩而下,蜿蜒到了平地形成一条河流。牲口、旅人到此地都可补给生息、清洗。有了这道水瀑,好像整个山区都活了起来。

除了主山山体占了画面将近三分之二以外,这张画的构图还有一个特色。在下方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横着一片平地,其中有随瀑布而下的,由奔腾而渐次平静的河道,还有商旅队正迤逦前行中的羊肠小路。这两者夹在陡峭的小山、杂树和低矮的岩块中,融和成一片狭长但颠簸的平面。

这些铺陈在下方的物事形成的横向趋势,造就出的空间感、平衡感无与伦比,再怎么庞大的山体都被这片平地稳稳撑住了。

这傍着峻伟崇岭的平地看来还天宽地阔,一派谐和。画家把商旅一行人画得很小,映衬出前路的开阔宽敞。人、驴虽小却又画得活灵活现。宋代画评家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评其为“远望不离座外”,意思是看似远观,却仿佛景物就在身旁一般。

范宽以短促的中锋,如雨丝般的线条密密麻麻地勾勒于巨大的山壁上,千丝万缕。猜想画家准备画画时,定然要求自己保持心境宁和安详,心态平稳,有雷打不动的决心,一笔一笔慢慢地画,以同等节奏,不许急,也不能燥,就像老僧入定般,画到最后,心空了,什么都没了,还继续点画着……

网页上的高清图让我再次重温初看此画时的感动。看着以不起眼的雨点皴营造出浑厚大气、高伟如巨神的山,也让人不禁感到人类的脆弱渺小。@*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静谧地坐落在纳拉甘西特湾(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国罗德岛纽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将原本幽静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垒。取名“小屋”(cottage)是为了对早期木瓦风格(shingle style)避暑别馆的尊重。但事实上,这是一栋“适合王后”居住的顶级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俄西俄斯罗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腊中部古城斯泰里斯卫城(Acropolis of Steiris)。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可说是十一世纪拜占庭建筑的瑰宝,公认是希腊拜占庭艺术第二个黄金时代(或称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典范。
  • 罗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译玫瑰宫)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是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这座城堡不但拥有精致的建筑特色,其悠久的历史长达400年,还一度是丹麦王室的住所。
  • 《岁朝图》是在新年元日赏玩的图画。它契合时节,又喜庆风雅,从宋代开始深受众家士子喜爱,就此一代一代流行开来。历代都留下许多精品的“岁朝图”“岁朝清供图”。立意清朗,内蕴高雅,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过年增添无限韵味和祥瑞象征!
  • 白厅宫(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毁,唯一幸免于难的是建筑群里最具艺术与代表性的建筑──“国宴厅”(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国宴厅于1622年完工时,白厅宫作为英格兰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纪之久,白厅宫有一千五百多个房间,是英格兰规模最大的世俗建筑群。
  • 哥伦布剧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声学设计(acoustics),公认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极优的歌剧院之一。剧院以探险家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筑元素与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
  • 哥本哈根的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建筑群腹地广阔,18世纪以来一直是丹麦王室的官邸,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丹麦王室丰富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