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堡城堡:丹麦文艺复兴建筑瑰宝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坐落于丹麦希勒勒 (Hillerod)的三个小岛上,距哥本哈根北方约19英里处。这座拥有三个翼楼的城堡采法兰德斯与荷兰文艺复兴风格(the Flemish and Dutch Renaissance style)设计,红色砖造并以浅色砂岩勾勒细节。特色有高耸的尖塔(spires)、宽阔的山墙(gables)等。另外,塔楼、护城河与湖泊都让这座四层楼高的建筑充满童话般色彩。(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44
【字号】    

腓特烈堡城堡(the Frederiksborg Castle)坐落于丹麦希勒勒 (Hillerod)三个小岛上,四周环绕着童话般美丽的湖泊与花园,是世界上数一数二宏伟的城堡,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最大的文艺复兴建筑群。腓特烈堡城堡曾经是丹麦王室住所,现在开放成为丹麦国立博物馆(the Danish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腓特烈堡城堡最早是狩猎小屋,1560年由国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k II)购得。1600至1620年间,腓特烈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将这座房产改造成一座优雅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直到下个世纪才成为王室住所。克里斯蒂安四世委托艺术家建造海王星喷泉(the Neptune Fountain)和大理石艺廊(the Marble Gallery )等华丽的装饰元素,用来展现他强大的欧洲君主的地位。

城堡建造期间,克里斯蒂安四世居住在湖对岸意大利风格的“游憩宫”(Sparepenge),1720年后改建成一座讲究对称的巴洛克花园。这座英式花园的设计也名闻遐迩,亦即以田园风的湖泊和灌木丛呈现自然之美。

19世纪中叶,国王腓特烈七世(King Frederik VII )迁入后翻新城堡并安装壁炉与炉灶,却不幸于1859年酿成火灾,烧毁大部分室内空间。幸运的是,礼拜堂(the Chapel)和接待厅(the Audience Chamber)未受波及。

1623年,海王星喷泉由阿德里安‧德弗里斯(Adriaen de Vries)设计,坐落于城堡庭院红砖建筑前。高大的青铜海王星雕塑象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目前这座别致的喷泉是1888年海因里希‧汉森(Heinrich Hansen)复制原作的仿品。水池外围装饰着好几尊海之信使特里顿(Tritons)吹响海螺贝的雕像。

海王星喷泉坐落于城堡庭院内红砖建筑前。高大的青铜海王星雕塑象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水池外缘有好几尊海之信使特里顿吹响海螺贝的雕像。(Shutterstock)

1720年,景观设计师约翰‧科尼利厄斯‧克里格(Johan Cornelius Krieger)沿着城堡的主轴设计了一座巴洛克风格、几何对称的大型花园,主要以直线和锐角,三阶段高低不同的平台构成,展现人造的自然美。花园特色有对称的箱形树篱、修剪整齐的树木、雕塑和花坛。最底层的花园里设计有王室花押字(monograms)图案,包括腓特烈四世(Frederik IV)、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和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都是由修剪整齐的箱形树篱构成。

这座巴洛克风格几何对称的大型花园,主要由三阶段高低不同的平台组成。花园特色有对称的箱形树篱、修剪整齐的树木、雕塑和花坛。王室花押字图案设计位于最底层平台,以修剪整齐的箱形树篱构成。(Shutterstock)

1859年的火灾虽然摧毁城堡绝大部​​分,但这栋两层高的礼拜堂却毫发无伤,成为这座文艺复兴建筑群中保存最好的部分。廊道两侧有镀金砂岩石柱形塑中殿,向上支撑着哥特式星形拱顶(stellar vaulting )。礼拜堂南端有座历史悠久的“康佩纽斯管风琴”(the Compenius organ),1610年由埃萨亚斯‧康佩纽斯(Esaias Compenius)以黑檀木、象牙和银饰打造。它是丹麦最古老的管风琴,配备1,001支木管,至今仍在音乐会中演奏。

礼拜堂廊道两侧的镀金砂岩石柱形塑中殿,向上支撑着哥特式星形拱顶。南面有座历史悠久的管风琴,以黑檀木、象牙和银饰打造,是丹麦最古老的管风琴。(Shutterstock)

大厅(The Great Hall)或称骑士厅(Knights Hall)在礼拜堂之上的二楼,大理石地板一直延伸至西翼楼。大厅在1859年大火中惨遭严重损毁,后来根据海因里希‧汉森和隆德(F.C. Lund)的建筑图重建,由费迪南德‧梅尔达尔(Ferdinand Meldahl)负责修复工作,其中华丽的镀金天花板采分段式整修。墙上挂满格鲁克斯堡(the Glucksborg)家族国王王后的肖像,以及根据卡雷尔‧范‧曼德(Karel van Mander)原创作品设计的昂贵挂毯。

大厅又叫骑士厅,位于礼拜堂上方二楼,大理石地板覆盖范围延伸至西翼楼。天花板以华丽的镀金材质构成。墙上挂满格鲁克斯堡家族国王王后的肖像,以及昂贵的挂毯。(Shutterstock)

玫瑰厅(The Rose Room)曾是国王和朝臣的餐厅。1859年遭火灾摧毁后根据旧画重建。玫瑰厅位在国王翼楼(the King’s Wing)的一楼,室内有许多独立柱支撑着装饰性雕刻灰泥粉饰拱顶。

玫瑰厅是国王和朝臣的餐厅,位在国王翼楼的一楼,室内有许多独立柱支撑装饰性雕刻灰泥粉饰拱顶。(Shutterstock)

王室巴洛克风格卧房的特色是一张铺有王室​​绿软垫与雕刻丰富的天篷床(canopy bed),卧床可追溯至1724年左右,是为克里斯蒂安五世(Christian V)和妻子夏洛特‧阿马莉(Charlotte Amalie)所制作。墙上挂满了价值不菲的挂毯,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巴比伦以及与波斯君主大流士(King Darius of Persia)的战争。这些挂毯是在巴黎著名的戈布林挂毯制造厂(Les Gobelins)制作。

这间王室巴洛克风格卧房的特色是一张铺有王室​​绿软垫与雕刻感十足的天篷床。墙上挂满了价值不菲的挂毯,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巴比伦以及与波斯君主大流士的战争。(Shutterstock)

1878年,嘉士伯啤酒(Carlsberg beer)创办人雅各布‧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森(J.C. Jacobsen)重建腓特烈堡城堡,改造成一座博物馆。现今展出500多年的丹麦历史文物,包括肖像、画作、雕塑、家具和装饰艺术品等

原文:Frederiksborg Castle: Denmark’s Renaissance Treasur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静谧地坐落在纳拉甘西特湾(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国罗德岛纽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将原本幽静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垒。取名“小屋”(cottage)是为了对早期木瓦风格(shingle style)避暑别馆的尊重。但事实上,这是一栋“适合王后”居住的顶级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俄西俄斯罗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腊中部古城斯泰里斯卫城(Acropolis of Steiris)。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可说是十一世纪拜占庭建筑的瑰宝,公认是希腊拜占庭艺术第二个黄金时代(或称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典范。
  • 罗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译玫瑰宫)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是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这座城堡不但拥有精致的建筑特色,其悠久的历史长达400年,还一度是丹麦王室的住所。
  • 《岁朝图》是在新年元日赏玩的图画。它契合时节,又喜庆风雅,从宋代开始深受众家士子喜爱,就此一代一代流行开来。历代都留下许多精品的“岁朝图”“岁朝清供图”。立意清朗,内蕴高雅,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过年增添无限韵味和祥瑞象征!
  • 白厅宫(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毁,唯一幸免于难的是建筑群里最具艺术与代表性的建筑──“国宴厅”(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国宴厅于1622年完工时,白厅宫作为英格兰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纪之久,白厅宫有一千五百多个房间,是英格兰规模最大的世俗建筑群。
  • 哥伦布剧院(the Colón Theatre)以其卓越的声学设计(acoustics),公认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极优的歌剧院之一。剧院以探险家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班牙文是Cristóbal Colón)命名,具有不拘一格的建筑元素与令人叹为观止的装饰。
  • 哥本哈根的阿马林堡宫(Amalienborg)建筑群腹地广阔,18世纪以来一直是丹麦王室的官邸,让人们得以深入了解丹麦王室丰富的历史和生活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