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和尚遇到紅衛兵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表演藝術
漫談中國舞:風格雅妙的《屈柘枝》舞

在唐代流行的《柘枝舞》基礎上,又出現了被後世稱為《蓮花舞》的舞蹈《屈柘枝》。唐代《樂府雜錄》曰:「健舞曲有《柘枝》,軟舞曲有《屈柘》。」《樂苑》曰:「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抃轉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

漫談中國舞:唐代風格健朗的《柘枝舞》

柘枝舞的伴奏樂器是鼓。正是在歡快的鼓聲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場、起舞、謝幕,因此舞蹈節奏鮮明歡快,風格健朗。

漫談中國舞:唐代之《慶善樂》

太宗故地重遊,感慨萬千,在隨後宴請大臣的酒席上,賦詩10首,抒發了 「況茲承眷德,懷舊感深衷」的懷舊之感和「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的喜悅。後由隨行的起居朗呂才製成樂曲,稱為「功成慶善樂」,所用音樂為西涼樂,並編制了舞蹈,故又稱「九功舞」。

唐朝著名的舞蹈《五方獅子舞》緣於《佛說太子瑞應經》中的典故。在該經書中記載:「佛初生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列門側。」

漫談中國舞:抑揚蹈厲的《秦王破陣樂》舞

貞觀元年(626年),唐太宗宴請群臣,席間演奏了秦王破陣之曲,這就是《秦王破陣樂》。它是在李世民尚為秦王、征伐四方時,將士們為讚頌秦王的輝煌武功,在舊曲《破陣樂》的基礎上創作的。

組圖:韓國傳統四物打擊樂 體驗大自然韻律

四物打擊樂主要由小鑼、銅鑼、長鼓及圓鼓等四種樂器所組成,四種樂器分別代表了自然界的四大元素「雷」、「風」、「雨」、「雲」,鼓是雲神,長鼓是雨神,大鑼是風神,小鑼是雷神。

漫談中國舞:唐朝字舞《聖壽樂》

唐高宗武後時期,製作了陣容龐大的字舞:《聖壽樂》。根據《舊唐書·音樂志》的描述,參與這個舞蹈的人數共一百四十人,她們頭戴金銅冠,穿著五色畫衣,用舞的行列擺成不同的字。每變一次隊形擺出一個字,總共變化了十六次,擺了十六個字,即「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

漫談中國舞:唐代《上元》舞

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號為「上元」。也就在這一年,高宗作了《上元樂》,並配上舞蹈。在這個舞蹈中,舞蹈者一百八十人,她們身穿五色的畫有雲水圖案的衣服,以象徵元氣,所以被稱作《上元》舞。《新唐書》記載:「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大祠享皆用之。」據說這個舞蹈含有道家色彩。

漫談中國舞:唐朝之「胡騰舞」

如果說「胡旋舞」更多的是由女性表演的話,那麼唐代時另外一個從西域傳來的舞蹈「胡騰舞」就完全是男性舞蹈了,它體現了男子豪放、粗獷的性格。段安節的《樂府雜錄》把「胡騰舞」列為唐代舞蹈中的健舞一類。

漫談中國舞:唐代的《春鶯囀》

《春鶯囀》是唐代著名的舞蹈之一。「囀」的意思是美妙的歌聲。根據唐代《教坊記》記載,高宗「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白明達是當時龜茲(今新疆庫車)很有名的音樂家,因此所作樂曲有龜茲風格。詩人元稹《法曲》一詩中所描寫的證實了該曲為胡曲,即少數民族的曲調。

一個名伶的生命承擔與文化自覺

唐美雲戲演得好不說,出身戲曲家庭,她對於自己的生命角色有深深的承擔,更有深深的自覺。她成立戲班,培養後進,年年推出新戲,作可能的探索卻永遠不忘戲曲的立基,她將全副心力何只花在表演上,更直顯一個演員在生命承擔與文化重振上的可能角色。

漫談中國舞:唐代之《龍池樂》舞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龍池樂》是唐玄宗所作。在他還未做皇帝之時,住在隆慶坊。宅子南部突然有泉水湧出,變成了一個大水池,可以在裡面泛舟。會望氣看相的人深以為異,認為有「天子之氣」。後來玄宗登基做了皇帝,就將舊宅改為興慶宮,而池水更多了,瀰漫數里,該池被稱為「龍池」。為此,玄宗作了《龍池樂》,以記此事。

漫談中國舞:唐朝《胡旋舞》

《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褲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漫談中國舞:唐代的《綠腰》舞

唐代《樂府雜錄》記載:「《綠腰》,軟舞曲也。」其本名是《錄要》或《六麼》。據說在德宗貞元年間,有樂工獻上新編樂曲,德宗甚為喜愛,但覺的曲調過長,便下令將其中精華部分萃取出來,即「錄出要者,因以為名」,而不知為何變為《綠腰》或《六麼》,大概為別名。

漫談中國舞:唐朝崇仙舞蹈《八卦舞》

唐代大部分皇帝或信道,或信佛,因此也製作了一些崇道尚仙類的舞蹈。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就製作了《八卦舞》。從舞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舞蹈與道家有著密切的關聯。

漫談中國舞:漢代持兵器舞

大漢帝國不僅盛行輕盈飄逸的長袖折腰舞,還盛行持兵器舞和持樂器舞。通常持兵器舞中所持兵器有劍、刀、棍、斧、盾牌。

漫談中國舞:漢代意境高遠的「盤鼓舞」

漢代有一種踏在盤與鼓上表演的舞蹈,時稱「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多在宴享時助興。表演者多為男性,通常頭戴冠帽,身穿長袖舞衣,腳穿特製舞鞋。舞時將盤和鼓排列在地,表演者在盤與鼓上縱橫騰踏、屈身折體、翻撲倒立,表演各種舞姿,同時在盤和鼓上踏出富有節奏的聲響。也有女性表演者。表演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

這些西域舞蹈為何風靡大唐長安?

小時候印象最深也最喜愛的就是新疆姑娘急速旋轉、彩裙和小辮子一起飛揚的舞蹈。據說這種舞蹈與唐朝時的「胡旋舞」有著密切的關係。史書記載,大唐時期,東西方的交流通過「絲綢之路」更加頻繁,一些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和歐洲人在湧入中國內陸的同時,也帶來了自身的藝術,比如舞蹈。比較著名的有來自里海薩爾馬提的阿連舞、來自拜占庭的拂林舞、來自石國的柘枝舞和胡騰舞、來自康居的胡旋舞等,而當時長安最流行的胡舞就是奔騰歡快的胡旋舞和胡騰舞。

京味話劇《天命》再現滿清「全堂八角鼓」

京味話劇《天命》將於年初在北京上演。在這個舞台上,八角鼓等古樂器將唱主角,在「說學逗唱吹打拉彈」中,呈現老北京民國年間有關藝術的故事。

故土遭禁70年 俄音樂大師聖歌絕響紐約上演

很少有人將拉赫瑪尼諾夫看作深具宗教情懷的音樂家,因此多數人在第一次聽到他獨特的聖歌作品《通宵守夜》(All-Night Vigil,作品第37號)時,都會不由得心生敬畏。這首作品還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晚禱》(Vespers)。

大提琴家李垂誼想做21世紀的馬可孛羅

國際大提琴家李垂誼(Trey Lee),近年來醉心作曲和培育年輕音樂家,架起中西方音樂和文化交流的橋樑。由他創辦並擔任藝術總監的「樂.誼國際音樂節」,今年邁入第六屆,在11月中旬將推出一系列重頭戲,包括再度將馬可孛羅的故事搬上舞台。

港男中音談聲樂大賽 美聲唱法追求返璞歸真

「通過直播,這是讓世界認識你的好機會」,「用中文演唱中文歌曲,可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而且新唐人選曲都是傳統歌曲,信息直接、正面」,香港年輕男中音歌唱家、歌劇界新秀林俊廷(Michael Lam),對11月將在紐約舉行的華人歌壇盛事、第七屆「全世界華人美聲唱法聲樂大賽」充滿了期待。

影片中四個人將這些管子發揮妙用當成樂器,很好奇他們用什麼方式演奏?這些管子能奏出怎樣的聲音呢?簡單的管子,簡單的排列和看似簡單的敲打方式,竟也能有如空靈般的排管樂器聲音,太酷了!

水桶腰跳草裙舞?不信等著看關島關島大溪地舞蹈中心這位才三歲大的小胖妞,保證你一秒鐘都捨不得移開視線!

愛爾蘭踢踏舞是舉世聞名的傳統文化,經過許多新生代舞者的努力傳承,得以保存下來。這門舞蹈藝術代表了愛爾蘭民族的純樸天性、樂天知命和堅忍自立。現在,透過新生代的創新拍攝手法,讓人看到它另一個面貌——激勵人心!

一座歐美城市的街頭出現了一群年輕人,他們身穿輕便的T恤和黑褲,腳穿款式一致的黑色踢踏舞鞋,為街頭忙碌的人潮帶來值得駐足停留的理由——先停下腳步,欣賞完這段舞蹈再上路吧!

愛爾蘭踢踏舞是舉世聞名的傳統文化,經過許多新生代舞蹈演員的努力傳承,得以保存下來。這門舞蹈藝術代表了愛爾蘭民族的純樸天性、樂天知命和堅忍自立。現在,透過新生代的創新拍攝手法,讓人看到它另一個面貌——激勵人心!

幾個人突然從台階上摔下去 可下一刻他們竟然站了起來

2017年10月來到巴黎萬神殿的遊客遇上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景象。跨學科運動藝術家曰恩·布爾喬亞安裝了一個旋轉的環形階梯,中心放了一個離散蹦床,一群演員走上台階,每個人依次掉入蹦床,然後反彈到階梯上。

柴可夫斯基為舞劇編寫了多種風格的樂曲。他以西班牙舞代表巧克力、以阿拉伯舞代表咖啡、中國舞代表茶,但全曲最美妙之處仍在《糖果仙子》中鋼片琴獨奏。壓軸的《花之圓舞曲》更是他最知名的圓舞曲之一。

樂舞文學賞析:漢賦.舞賦

楚襄王遊覽了雲夢大澤過後,讓宋玉給他以楚懷王當年夢遇巫山神女的事情來做一篇賦。這時楚襄王對宋玉說:「我準備要宴請群臣,要準備什麼節目來娛樂大家呢?」宋玉說:「臣聽說歌曲是詠唱語言中的情感,舞蹈是用來表達心中的真意,因此論詩不如聽其歌,聽歌不如觀其舞蹈。

共有約 893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