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記載裡的「另外時空」(一)

神韻節目回顧與相關思考
夢仙草堂圖局部 明唐寅繪。 (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藏)
font print 人氣: 71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2019年神韻節目《觀畫入境》講述了一名古代才女在畫上題詩,卻在機緣巧合下進入畫中世界,並與畫中少年相遇的故事。動態天幕新技術與演員的完美配合,銜接起兩個不同的時空,從而讓本不可能有所交集的兩人有了超越時空的交流。「少年志滿懷,崇尚棟樑才。榮名歸故里,此生為何來?」他們在畫中題留的詩句也使觀眾開啟了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現實中的人能夠進入畫中嗎?有人將這出舞劇歸類於奇幻故事而付之一笑,不與深究。其實,現代物理學發現,我們看到的所有物體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與圍繞原子核的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則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量子力學是一門致力於研究微觀粒子的性質和運動方式的學科。然而,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的費曼卻說:「我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瞭解量子力學。」

在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中,無所不知、具有大智慧的佛陀曾為人們揭示了在一定微觀下物質的表現。相傳,釋迦牟尼曾對文殊菩薩說,一粒恆河沙裡就有一個世界,那個世界中有萬物眾生。在佛經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盧捨那佛坐在一朵千瓣蓮花之中,每一瓣蓮花中又有一尊釋迦佛,共有千尊釋迦佛。而每一瓣中仔細看去,又有百億尊釋迦佛。」

這些流傳甚廣的佛經記載,到如今演變成一句膾炙人口的俗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句充滿哲思的、令人心曠神怡的詩一般的禪語,只適用於精神世界而非物質世界。然而,現代科學卻發現,雖然人類肉眼可見的物體是靜止的,但在量子力學的微觀物質世界中它們是持續運動的。那麼,在那個微觀世界中是否能夠產生具有更大能量的微觀生命呢?佛經中所說的「三十三層天」是否正是存在於肉眼所不可見的微觀世界中,而並非存在於人肉眼所見的天體呢?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中國不同朝代的典籍中,讀到一些相關的故事。它們印證著佛經上的記載與現代科學的發現。

壺公和淳于棼的故事

費長房是被記錄在《後漢書》中的一名方士,他曾擔任小官,負責管理市集。一天,市集中來了一名賣藥的人,左鄰右舍沒有人認識他,他賣的藥口不二價,但能包治百病。附近百姓蜂擁而來,他每日可以賺取幾萬錢,但隨手就贈給了道旁缺衣少食的貧困之人,自己只留下非常少的錢。他身旁總放著一個空壺,所以人稱壺公。每逢日落之後,壺公就不知所蹤了。一天,費長房在樓上忽然看到壺公轉身跳入壺中就不見蹤影,於是知道他不是凡人,從此天天供奉他酒食,希望能夠得他傳授道術。壺公見費長房心誠,就告訴他:「你見我跳入壺中,就跟著我來。」費長房心無雜念,一抬腿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壺中。進去之後,發現裏面有雕欄畫棟,五彩樓閣,儼然是一座美麗的城鎮。一看壺公,身邊跟有許多侍從,威儀赫赫。壺公對他說:「我本是仙人,只因犯了錯被貶下人間。你是有慧根的人,所以才能看到我的真身。」此後費長房跟隨壺公,學到了一些非凡的本領。

南柯夢 版畫第三十四折尋寤 第三十五折情盡 明湯顯祖撰(公有領域)

在唐代傳奇《南柯太守傳》中,講述了關於淳于棼的故事。淳于棼是吳楚地方一名任俠豪放之士。一日,他大醉後得病,昏睡中被邀請來到一個叫槐安國的國家,在那裏他被選為駙馬,此後一路榮升,官至宰相,後來又成為南柯郡的太守。在幾十年間他生兒育女,盡享榮華。直到公主死去,淳于棼仕途生波,屢遭讒言中傷。他心中鬱鬱不樂,於是開始想念家鄉。槐安國國王得知後遣使送他回家。他回到原來的家,發現自己的肉身仍然躺在自家廊下。魂歸肉身後,淳于棼一夢醒覺,發現夢中的國度和自家槐樹下蟻穴的位置一模一樣,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元神出竅,進入了螞蟻的國度。在螞蟻的國度裏,也有君王庶民,也有富貴貧賤,他也度過了「津津有味」的一生。

中國古代的傳奇與志怪題材小說,並非等同於現代幻想類小說,而是古人根據一些奇異的、難以解釋的現象編撰成書,許多故事都有其現實的原型。科學所未能解釋的現象非常多,而古今中外關於另外空間的記載卻往往不謀而合,神佛是否真實存在?也許當您看過神韻之後,會有一個準確的答案。(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飯箕問卜、夢中遊地府看命運的名簿,預視貧賤富貴和官運,人生運程竟然一一驗證成真。附篇八字實例分析:富貴女命。看似不好的八字怎會是富貴女命?只因命中干支之中,暗藏一字,真神得用,有旋轉乾坤之力量
  • 美國女子霍克斯(Joyce Hawkes)是一名生物物理學家,她自稱在年輕時曾因為被東西砸到頭而靈魂出竅,見到另外空間的奇景,而這個特殊經歷改變了她往後的生活。
  • 那些僧人打量著寶公,瞬間,整座靈隱寺連那五六十名僧人瞬間消失。只剩寶公獨自一人坐在磐石柞木之下,四周除了秀麗的山景,什麼也沒有。
  • 趨吉避凶
    「壺」在古代是個通假字,通「瓠」,也就是葫蘆。《詩經》云:「七月吃瓜,八月斷壺」,意思就是說,七月份是吃瓜的好時候,八月是摘葫蘆的好時候。「壺中天地」也就是葫蘆裡的天地。
  • 敦煌10世紀彩繪經卷《地獄十王經》
    中國古代,從平民百姓到當朝大臣,對另外空間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而且有些方面認知很超前。古人對另外空間的認知,除了記載的天國世界,還有對地府結構、生命形態及職能的介紹。
  •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了一場大火,焚毀了一戶民家和棺柩。火災的背後,引出多年前的舊案。嚴君在陰陽二界走了一遭,道出了背後的故事……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