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春分】

顺应阴阳五行 春分养生中和为贵

作者:容乃加
春分养生之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得天地“和”气精华。(明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71
【字号】    
   标签: tags: , ,

春分时节天地阴阳平衡,形成宝贵的中和之气。老子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通玄真经‧上仁篇》)叙述了春分时,人间得天地和气的精华。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黄帝内经》提醒人养生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消未起之患。晋代葛洪《抱朴子》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春分时节怎样实践中医学的养生观于生活之中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顺应节气变化作息

《黄帝内经》说:在春天时,要“夜卧早起”,早起在庭子里走路运动,放松身心。饮食上,顺应春天生发之气,“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吃鲜蔬、吃素是很好的选择。[1]

二、精神心境、生活作息与天地合一

后汉崔寔《四民月令》提醒人春分养生,培养慈悲护生的精神:“春分不杀生,不吊疾。君子斋戒,衣夹衣,导引,不食生冷。”春阳虽然和煦,但阳气还未壮,而且温度起伏变化很大,所以穿夹衣,不食用生冷,导引体内少阳之气,都是保卫身体的方法。在草地、森林和野外等处赤足步行,大自然中的阳气,让身心放松,可与天地中和之气合奏而共通,有助于体内少阳之气的运行。在春分斋戒可以让人保持谨慎诚敬和慈悲的情怀。

三、五行养生 养肝健脾润肺兼重

从五行养生来看,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养生重点在养肝。《黄帝内经》指导人的生活作息:吃鲜蔬,别熬夜、晨起运动、不动怒(生气伤肝)等等,都是养护肝脏的作法。动怒,熬夜睡眠品质不佳,用脑过度等等,都可能让“肝木”的机能过度亢盛,变成“肝火”的病理状态,也就俗称的“爆肝”(不是“肝脏发炎”)。就现代医学而言,“肝火”是身体长期应付压力、过度紧绷,导致自律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失调的表现。所以春分养肝,也要同时注意疏肝解郁。

此外,春天肝旺,脾肺弱,因而要梳理肝气、去湿健脾、防风润肺,总体来说,养肝、健脾、润肺三管齐下最周全(参图一)。

春分节气养生要点是疏肝理气、健脾祛湿、防风益肺。一图看懂饮食怎么吃。(健康1+1/大纪元)
图一:春分节气养生要点是疏肝理气、健脾祛湿、防风益肺。一图看懂饮食怎么吃。(健康1+1/大纪元)

四、五行养生的饮食保健

绿色是东方的颜色、春天的旺色。春分时节的饮食,建议多食用绿色当令的蔬果鲜蔬,如菠菜,韭菜,香葱,都能滋补养肝。略带甘温的食物可滋补阳气,提升肝气:如芦笋、春笋、金针菜、白木耳等都是好食材。没有添加人工调味的坚果也适合春天养肝血、养阳气。另外,四神汤有去湿健脾的功效;红枣(大枣)银耳汤对去湿防风润肺有助益。

同时保持清淡的饮食,避免吃辛辣、油炸烧烤等易上火的食物,和热补的食物,如姜母鸭、麻油鸡等等,春天的身体状态,处于少阳初发而未壮,所以不要给身体油腻的负担。另外随时补充水分,保持排便通畅,有助消除肝火。

春分时节,饮用花草茶以理气、提神、解毒也非常适合,例如:玫瑰山楂香附的芳香茶饮可以舒肝解郁,杭菊枸杞茶护肝养眼,红枣(大枣)银耳汤去湿防风润肺、养颜美容。选用中医补血的药材熬汤饮,如用当归、黄耆、枸杞、红枣熬成汤饮,有帮助气血双补的作用。

五、按摩穴位保健通经络

按压指尖两侧和指尖肚,打开人体所有能量通道(经络)的入端。轻按双眼下方面部骨骼的边缘,则有助于减轻眼睛的压力、增进眼部和面部健康,并美化肌肤。按摩合谷穴,促进阴阳平衡。按摩风池穴,缓解情绪。按摩翳风穴,袪风通窍。

六、用精油放松身心

适合春分时节的草药或植物精油: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天竺葵,乳香,雪松和道格拉斯松等。取用这些药草精油来按摩身体,有助于身心的放松。

春分用精油按摩养生。(Shutterstock)

七、留意宿疾复发

春雨润物给予滋长的养分,换个角度说,春天也是高湿的季节。日日高湿又温差大,中医说身体虚弱的人容易旧疾复发。

春分节气时,阳气始盛,在体内运转压过阴气。此时冬季积食和缺少运动造成的阻滞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当运行能量冲击到身体很弱或有病的地方,人的宿疾可能会在此时显形。尤其表现在睡眠质量、心理健康、更年期症状、循环系统以及眼睛、血液和心脏等方面。这时以艾条作温灸保健,可以抑制旧疾复发,也可能根除。

小语

春分是少阳初长的时节,万物欣欣向荣,人体也是一样。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此时,实践天人合一的养生生活,可以防未病之病!珍惜春分天地和合的好时机,融入天地的“和”气之中,正是养生好时节。

——注[1]《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