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奇應:漢代玉笥山民見神跡 唐玄宗與龍幾度奇遇

作者:容乃加
人與龍的奇遇留下神跡故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5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在古代留下許多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漢代玉笥山神有奇應 玉梁觀跡示神奇

在中國的湖南省玉笥山上,有一座道觀名為玉梁觀。相傳,玉梁觀的大殿中梁是一條白龍所化。

漢武帝在位年間,湖南玉笥山周圍一帶的老百姓每遇到旱災、蝗災之時,都會向山神祈求祐護,每祈必應。山民們感念山神的護佑,於是大家商量建造一座寺觀來表彰山神的靈跡。

當建造大殿時,大殿中梁的幹木尚未有著落。百姓們尋找了幾十天,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良材。一天晚上,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天才放晴。這時從天空降下一條白玉梁,嚴密地安放在殿上面,正好合了橫梁的尺寸。白玉梁光彩奪目,玉梁觀也因此得名。

魏武帝派人取梁 玉梁竟化龍而去

魏武帝當政時,曾派人去取走玉梁。然而,當使者在午時到達玉梁觀山門時,那時他們離觀還有數里路,突然雷電大作,殿脊開裂,玉梁化作一條白龍,騰雲駕霧而去,隱沒在觀的東邊山下。

到了晉代永嘉年間,有一位喜好遊山賞岩的戴姓人家偶然到了郁木山下,發現兩大塊青石支撐著一條白玉梁。戴氏俯身查看,在手撫過之處發現了五行紅字,都是天上的靈篆文字。他試著用手上的斧頭敲了敲玉梁,玉梁發出如鐘如雷的聲音,隨著有鱗甲隱隱張開。戴氏驚恐萬分,趕緊跑回去告訴別人。然而,當他再次回到原處時,玉梁卻已不知去向。

唐代大曆初年,有個無瑤地方的黃生,在打獵時也見到過玉梁。後來有數人也偶然間見到過,但是他們都祕而不宣。自從玉梁飛走之後,玉梁觀附近便不再適合人居住,毒蛇猛獸常在那裡出沒。(出《玉笥山錄》)

唐朝玄宗皇帝和龍的奇遇

唐朝玄宗皇帝和龍有奇妙的緣分,曾有幾次與龍的奇遇。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唐玄宗在潛藏未顯時,以及後來封禪泰山和避蜀時,都有過與龍的奇遇。圖: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潛龍護祐

唐玄宗未顯之時,住在興慶宮。當玄宗即位,興慶池中有一條小龍出遊到宮外的御溝水中,奇狀蜿蜒,身姿優美,騰逸之狀,令人驚歎,宮中的嬪妃和當差的眾人莫不能見。

後來,當唐玄宗準備出幸西蜀的前一日,那條龍突然從池中飛躍而起,橫亙空中,駕著白雲,向西南方飛去。當場環列的文武百官都目睹了這一壯觀景象。當玄宗行至嘉陵江時,準備登船過江,竟看見小龍貼在船邊前進,侍臣們也都親眼目睹了這一幕。

玄宗激動得熱淚盈眶,告訴左右侍臣說:「這就是我興慶池裡的那條龍啊!」於是,他命人向江中灑酒,親自祈禱,小龍才從水中振鬣躍出,飛騰而去。(出《宣室志》)

玄宗親射滅黑龍

唐玄宗將封禪泰山,行到滎陽旃然河的時候,見到河裡有一條黑龍,就命人拿來弓箭,引弓親射。箭剛射出那龍就消失無蹤。從那以後,旃然河就在地下伏流,到百年後依然如此。

那旃然河源自濟水,濟水漫出外流形成滎水,於是就叫旃然河。《左傳》裡就提到過「旃然」這條河。(出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凌波龍女現身

安史之亂後,一天唐玄宗在東都洛陽殿中休息時,夢見一位女子跪拜在床下。她容貌豔麗,頭上梳著交心髻,身披大帔廣裳。

玄宗問她:「你是誰?」她答說:「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龍女,保衛皇宮,護佑聖駕,也是有功之臣。陛下洞曉天上的音樂,請陛下賜我一曲,以光耀我族類。」

皇帝在夢中拿起胡琴,合舊聲新曲,為她奏了一曲《凌波曲》。龍女向玄宗拜了兩拜才離去。

醒來後,皇帝還清楚記得曲子,他下令宮中當日禁樂,親自拿起琵琶反復演練琴曲,並在凌波宮臨池宴請從官,演奏新曲。

這時,池中突然波濤洶湧,倏忽又歸於平靜,接著一位神女出現在波心水面上,正是昨夜玄宗皇帝夢中所見的女子。她在水面上聆聽了許久才漸漸消失。於是皇帝命人在凌波池上修建廟宇,每年都舉行祭祀。(出《逸史》)

龍‧另外空間的形跡

以上的故事彰顯了龍的形形色色,還有龍的不同神跡。各色各樣的龍活在一般人看不見的空間,有祐護人間的好龍,也有興風作浪的壞龍。在古代,龍留下了許多精彩的形影與故事,如今的人是看不見了,可能是現代人的思想意識越來越受到物質的固化,離精神境界越來越遠的緣故吧。但是,即使今天的人看不見龍,也不能否定自己未知的另外空間在過去與當今的存在呀!@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龍三》《太平廣記‧靈異》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除夕辭歲,對成長中的晚輩來說,「壓歲錢」可能是夢寐以求的。不過,家家戶戶的長輩都是期待家中小輩能長成芝蘭玉樹,怎麼年年要給他們「壓歲」錢呢?又怎麼「壓歲」呢?
  •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代宗師,寬博、雄渾、中正,是顏真卿楷書的主要特徵,宛如其人的同時也體現出中庸和不逾矩的文化內涵。 他的書法來源於信念純正、剛正不阿、物不纏身、洞穿生死的思想境界。
  • 白日飛升 道家 真人 修成 得道
    東晉寧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傳說許旌陽(許遜)「閤家飛昇,雞犬悉去」,他們一家人白日飛升,拔宅升天而去。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在人間流傳甚廣。據說許旌陽活到一百三十多歲,得道後成了許真君統領仙籍,他是怎樣修成的呢?
  • 東方朔擁有許多異能,言行滑稽,在世間留下許多神跡傳說。李白《玉壺吟》詩中說「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漢宮臣子把東方朔視為「狂」者。東方朔則自稱隱士避世於朝廷,「所謂避世於朝廷間者」。
  • 本文以明清時代的雜劇、白話小説情節為基礎,為讀者講述民間故事中,帶著使命下世的馬周,由迷於人世落魄潦倒,到得知自己的使命,走上輔佐唐太宗治政之路的經過。
  • 卻說王氏數日前剛做一個夢,夢中有一匹白馬,異常神俊,白馬來到她的餅店,把所有的餅都吃光了,王氏急了,拿麵杖趕馬,不知不覺中騎到了馬背上,那馬嘶叫一聲,化作火龍,飛天而去,王氏連著數日思量此夢,卻不知其所以然。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