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示警】

留意!為何甲辰龍年起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

作者:荏淑一
甲辰年起,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是怎麼回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8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現在已經有許多人看到新聞,指出2025年到2029年期間連續五年都沒有「年三十日」這一天。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這在天文學上是比較少見的現象。

為何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

這要問「朔望月」的形成,還要問牽動「朔望月」的「攝動」[1]因素。

一月中有沒有「三十」這一日,是依據觀察、推算的月球的朔望月周期而定。什麼是「朔望月」?在天體測量學中,是指月球連續兩次合朔[2](日月交會)的時間間隔。簡單來說,即從一個朔日(陰曆初一)到下個朔日為止,稱為一個朔望周期,即一個朔望月,也稱太陰月。此外,也可用「望」(滿月)日為觀察點。

一個朔望月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其平均周期是29.530589日,即29日12小時44分2.8秒,並非整數。為了要讓陰曆初一與月相相應,讓每月初一都能對應朔月[3],所以就用大小月來調整,因此陰曆月份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的,這使得陰曆的大小月並不固定。

長期來看,陰曆一年中有三十日的月份略多於沒有的,而有「年三十」的年也略多於沒有的。那是因為一個「朔望月」的周期平均值是29日又二分之一強(即12小時44分2.8秒)。依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大約3─5年就會出現一次年終沒有「年三十」的情況,例如:2013、2016、2022這三年都沒有「年三十」。

那麼,為什麼從2025年到2029年期間,將有連續五年「沒有年三十」的現象出現呢?這又關係到影響月亮運轉周期的「攝動」因素了。

什麼是「攝動」因素?

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一個系統,來自其它星體的作用力對該系統的運行軌道會產生微小的牽動,即「攝動」。

月球和地球之間,因為受到來自其它星體的「攝動」影響,一個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一般所知的29.530589天。

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時間,「朔望月」的周期將出現異於尋常的狀態,顯示來自星宇其它星球對月球、地球之間的系統之「攝動」影響也異於常態。這就是2025年起連續五年將沒有「年三十」的背後因素。

天垂象見吉凶:天譴顯露

本來,約三五年才會出現一次年終沒有「年三十」,但是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年終將沒有「年三十」,這種異象能說不大嗎?

易經說「天垂象,見吉凶」,見到異常天象,不能掉以輕心。距離我們最近的、關係最密切的星球將出現這異於常態的天象,生活在這個星體系統中的我們,能不受到影響嗎?!雖然是星體的攝動,但見微知著,一葉知秋,才能及早防微杜漸。

已知2024年甲辰年是個「無春年」,受到閏月的牽連,立春早於除夕,落在陰曆前一年的年尾。甲辰年也「沒有年三十」,除夕是十二月二十九日(陽曆在2025年),往後四年也都「沒有年三十」,這些天體現象的疊加,也是比較不尋常的。

古代預言和現代的通靈人、風水師都指出2024年將是一個不尋常之年,有許多事要被顯露出來,是個嚴厲的「天譴」之年,瘟疫將會加劇對惡人的懲罰。劉伯溫的《救劫碑文》預言就這麼說:「任你金剛鐵羅漢,除非善乃能保全,謹防人人艱難過,關過天番龍蛇年。」

或許這種天象的巨變帶來的衝擊,也反映到了日月地系統的攝動上。我們對於可能的災難預防,永遠也不嫌多!先知們預警我們要返回善良的根本,凡事用高尚的道德去衡量,以良心去回應,這是保全自己的上上之策。@*

註釋:
1.攝動:指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按規律運動時,因受到其它天體的吸引或其它因素的影響在軌道上產生的偏差,這些作用與中心體的引力相比是很小的,因此稱為攝動。
2.合朔:稱日月相會。約在陰曆每月初一的前後。
3.朔月: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等時的月相。此時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其暗面正與地球相對,地球上看不見月光。◇

─點閱【天象示警】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