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二十四節氣:秋天的第二個節氣為何稱「處暑」?

作者:容乃加
北方人稱黃曆七月間的小蜻蜓為「處暑」。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9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月華渾似十分圓,玉露金風處暑天」(宋‧廖剛),詩句綻現玉露金風(秋風)的處暑氣象。「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時序已經在初秋,那這節氣為何稱「處暑」?

「處暑」是表示氣溫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時是以華北地區為準)。處暑到,夏天的暑氣將要止息,天氣漸轉涼爽,這就是初秋的節氣為何稱「處暑」的意含。

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是立秋,雖然入了秋,天氣還在慢慢演變,炎熱暑氣未消。到了第二個節氣處暑,天氣出現俗語說的「爭秋奪暑」現象,殘餘的暑氣呈現「停止」狀態,漸漸潛伏起來,秋氣慢慢展現。它是慢慢演變的,不是截然的改變。

出伏迎處暑

一般處暑節氣都是落在一年最熱時期「三伏天」之後,所以民間有「出伏迎處暑」的俗諺。2023年三伏天止於8月19日,處暑是8月23日,的確應合民間俗諺「出伏迎處暑」的說法。

不過,在南北地理位置上的溫差很大,處暑節氣期間的差異尤其明顯。處暑節氣的半個月間,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已是秋高氣爽,而在江南,「處暑猶然似當夏」,「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暑氣餘威甚至不亞於夏日。

例如宋代人呂本中的詩《處暑》正好表現了這種南北地處暑的差異:「平時遇處暑,庭戶有餘涼。乙紀走南國,炎天非故鄉。寥寥秋尚遠,杳杳夜光長。尚可留連否,年豐秔稻香。」

處暑的物候

中國古代觀察處暑主要的三個節氣現象,每五日一候,依序有三候:

一、「一候乃祭鳥」:老開始捕獵,捕獲鳥兒先祭再食。
元代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意思說:鷹是一種高貴的鳥,被視為「義鳥」。鷹不會攻擊有胎的母鳥,所以稱為義鳥。秋天五行屬金、五行為義,鷹感受到這種能量,開始捕食其它的鳥類。然而,鷹捕食前會祭鳥,就像人們在冬至、新年等重大節日告祖、祭祖一樣。

處暑第一候:鷹祭鳥。(Pixabay)

二、「二候天地始肅」:處暑節氣的第二候是天地現肅殺之氣,萬物開始凋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也是提醒人們要注意養陰保健的時節了。

三、「三候禾乃登」:處暑時穀物黃熟,這時不耽誤秋收的時機,穀物豐收,民生不用愁。平常年裡處暑一到,大江南北穀物熟,家家戶戶一片秋收忙的景象。然而這幾年,天候異常,天災人禍頻起,收成與否,可能就要看人心看天意了。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心善、道德水準高的時代,自然伴隨著國泰民安,人民能安享富裕生活;反之,亂世中異常天候、異象就多。災禍雖然是一時偶發,但卻不是一時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願,人心醒覺,及時歸正、歸善,才能解除災禍的根源,得到上天的寬憫。尤其秋(金)氣肅殺,五行為義,處亂世中,逢處暑爭秋奪暑的時節,不也給我們正本清源、歸正人心的提醒?!@*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 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會下雪,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下雪天,但「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在冬天的六個節氣中,就有兩個節氣分別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節氣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標誌冬季的開始。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怎樣養生?
  • 一提到九月初九重陽節,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敬老,以為這是一個專門給老人過的節日。其實呢,傳統的重陽節和敬老沒有任何關係,它原本的節日內涵充滿了傳奇色彩。至於為什麼重陽節會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習俗呢,這都要從一個神奇的葫蘆說起。
  • 拜月、賞月吃月餅,這兩者的起源並不是一對的。上古時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禮,稱為「夕月」,但是開始時月餅還不是中秋節物。那麼中秋節拜月餅、吃月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中秋月餅的出現比祭月晚了幾千年呢!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
  • 中醫的食療講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對應節氣的進補作法。白露節氣開始「補露」!「補露」怎麼補?要避免哪些禁忌?隨著秋高氣爽的秋天腳步,做好秋天養生,放鬆心緒,輕鬆地品味生活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