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知】善惡報應何時報 神佛皆有安排

作者:懷忍忍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938
【字號】    
   標籤: tags: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中華文化中的普世信仰。《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人的著作中留下了許許多多「善惡有報」的相關史實記載,為後人開拓一條光明的生之大道。有的家族累世行善,得到異常的福報,有的人行惡遭到即時的現世報,這些存在的史實都不是無神論所能否定的。

五世的福報

在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黃河發生了水患。從黃曆七月十五日到十九日,黃河的支流伊河、洛河、沁河,以及黃河潼關至孟津之間的主河道,遭遇了猛烈的大雨侵擊,其中暴雨中心位於河南省新安縣,伊河和洛河出現了溢漫。當時武陟、滎澤、陽武、祥符、蘭陽等地的河堤都發生了潰決,黃河下游共出現了26處决口,河南、山東、安徽等三個省份的數十個州縣被淹沒,有些地方的水深達到了五六尺,甚至有的地方深達數丈,許多居民的房屋幾乎完全被水淹沒。

位在黃河南岸的陳留縣(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也遭受了巨大的災害,水深更達一丈。當地一個姓曹的家庭也遭受了重創,他們的房舍被洪水完全淹沒。

經過了三天三夜,大洪水才漸漸退去。這時,奇異的一幕展現眾人眼前,露出水面的曹家房舍竟然完好如初,沒有倒塌,更奇的是曹家人們都平安無事。當地的倖存者紛紛前來慰問這個家庭。

大家都很好奇地問道:「你們是如何在水中存活下來的呢?」

曹家回答說:「這幾天我們只感覺到周圍籠罩著濃霧,看不見陽光,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水中啊!」

當地的縣官知道了這樣不可思議的情況,前來視察,問曹家人道:「你們平時有做過什麼善行嗎?」

曹家人回答說:「我們每年從出租田地收到的租金,除了繳納稅款,扣除家裡的開銷外,剩餘下的我們都儘力拿出來幫助附近街坊鄰里貧困的鄰居。從我們高祖、曾祖輩以來都這麼做,我們家族五代人都未曾間斷,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了。」

縣官立刻向朝廷報告這個事情,並頒發匾額,表揚曹家的善行。

善有善報的古語,真是真實不虛呀。曹家就是因為五代人堅持不斷地行善,所以災難來時,神靈保護,大水淹沒房屋三天三夜,一家人住在裡面竟然毫髮未損。
(資料來源:《陰騭文注證》)

毀佛像 身招惡報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在做天在看。(Pixabay)

創於明朝的武昌郡的四面佛寺壯麗宏敞,到了清朝雍正時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一直香火鼎盛。奉侍的佛像高達兩丈左右,鐵身、銅首,頭部有四個面,因此被稱為四面佛。在雍正年間,有三十六位儒生說這座寺廟壓住了省會龍脈之地,會妨礙該省的考生的考運,倡議毀掉佛寺,請求官府同意。

然而佛身高大,佛首更是堅固,結果用大斧連續鑿了一整天也未能損壞一絲絲。後來,他們又商議將寺中六座佛像的背面轉向。當他們遷移轉動佛像的時候,使得錦化佛的佛首滑落墜地。

當場那些儒生看上了精純的銅,就決定要瓜分去做器物。沒多久,那些參與倡議毀掉佛寺的眾人,紛紛發生奇怪的病症,在他們的背上都長惡瘡,一直蔓延潰爛到頸部,最後頭落地身亡。那些簽名附議的人,個個頭痛,百餘人沒有一人倖免。後來發現,當中有一位叫做胥某的人,原來是用了假名附議。本來他多次想要退出此事,但又怕眾人怨恨他,所以一直沒退出。

當他看到其他人紛紛受到懲罰而死亡時,心中惴惴不安,一面又想著禍不是起於自己,或許能夠幸免於難。後來,他即將赴任新職,出發時突然抬頭看天空,發出一聲驚叫,說有一位金甲神持著一根大棒子向他的頭部擊來。頓時他痛苦不堪,話聲戛然而止,立時就死去了。

事件中這些人,都是書生,卻不明天理,迷信風水,而不敬神佛。風水之事不也是神佛給有德人士的一種獎賞回報嗎?!無德的人能得嗎?為了私利的謀求而毀佛,不管是倡議行動的或是附議應和的都褻瀆了神佛。假意敷衍應和的人,心念更多一層狡詐的壞。人界的生命來自於神界,毀神佛其實是毀自己,遭到即時的現世報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資料來源:《秋燈叢話‧卷九》)

@*#

─點閱【天道有知】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