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弟不肖 兄不救也虧德?

作者:懷忍忍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323
【字號】    
   標籤: tags: ,

兄弟又稱「手足」,形容兄弟關係真是貼切。《讀書錄》曰,法昭禪師有偈:「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有人對待兄弟好像陌生人,見難不救,結果如何呢?有兄友愛弟弟,情過手足,福報不求自來。

弟不肖兄不救 結果又如何

清代時,有位叫朱軾的讀書人,家中貧窮,在鄉里中教學為生。一年歲暮,朱軾帶著一年所得的束脩學費歸家過年。在路上看到一個農夫被綁著,傷心悲泣。朱軾問他為何哭泣。農夫告訴他這一年向官府借貸來買青苗的錢,償還不了。於是,朱軾拿出身上剛拿到的學費,幫農夫還了官府的債,讓農夫得回自由身。

同鄉裡也有個讀書人,叫劉徹。劉徹家境頗為富饒,學問也有聲名,但是參加幾次科舉都沒中舉。他向神明請示自己的前程。在夢中,神明開示他:「爾本命中帶有一點福祿,奈何你這一輩子虧了德,所以不可得矣!」

劉徹就請問自己虧了什麼德。

神示意:「汝弟欠官府錢,你坐視不管,一點助力都不給,結果爾弟幾乎喪了命,這不是虧德嗎?」

劉徹說:「弟弟自己不做好,某又有何罪呢?」

神說:「路上有人受難,見到的人可能都不忍心要伸出援手。爾和弟弟同根生,為何看到他落難卻毫不動心呢?爾不知同鄉朱軾為不相識的農夫代納青苗錢的事嗎?他就要獲得陰德之報了!」

劉徹醒來後,就去拜訪朱軾,獲知了他在路上幫了農夫的事,如神告訴他的。他頓時洩了氣,惘然若失。後來朱軾生了三子,都得顯貴,而劉徹終其一生都沒能中第。

弟未成親兄不娶  兄弟友愛結福報

上天明鑑,兄助幼弟,弟敬兄長,一家有福。(Pixabay)

許武,字文長,早年喪父,許武是長兄,家中還有兩個幼弟。父親逝世後,許武就挑起家中的農事,兩個弟弟還舉不動鋤頭,鋤不了地,許武就讓弟弟們在旁觀看學習耕種農事。

忙完白天的農事,夜裡許武挑燈讀書時,就讓兩個弟弟坐在席側,教他們讀書,如何斷句(古書沒有句讀),並詳細為他們解說意義。學習過程中,許武時時以道義之方、立身處世之道教導兩個弟弟。

弟弟們如果稍不受教,許武就跪在家廟前,向祖先禱告:「自己無德,不能感化、教誨弟弟們。願父母在天有靈,啟發誘導兩個弟弟!」他一直跪著,直到兩個弟弟大聲哭泣,請求他給予改過的機會才站起身,從來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弟弟。

他們家中只設一張睡榻,三兄弟同寢。許武到了成家之年,有人勸他娶妻,許武說:「娶妻後,妻子和弟弟之間容易生嫌隙,恐怕會傷害我們手足之情。」

許武因友愛受鄉人推薦入朝,授為議郎。後來他先幫兩個弟弟找到婚姻對象,幫弟弟們訂了親,自己才娶妻。兩個弟弟也都學有所成,並且得到地方舉薦為官。

《顏氏家訓》說道:雙親都沒了,兄弟之間互相照顧,當如形與影、聲與響般地相繫相連。愛先人給我們的身體,延伸到愛護自己的兄弟,相互愛護,也是愛惜自己呀!小小遺孤,伶仃困苦,長兄如嚴父兼慈母,教導之保恤之,無所不至。兄長對待弟弟能做到這樣,也是開啟了人間高層面的境界了。@*#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