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聞趣事反映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的珍奇

作者:踏雪飛鴻
唐代楷書名作《孔子廟堂碑》,傳下虞世南的楷法極則以及唐代的書法美學。(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代的各種書體在藝術風格上追求法度嚴謹、博大精深的境界,其中發展於魏晉南北朝的楷書,在唐代臻於圓熟,光彩大放。唐代有許多楷書名家,他們的作品樹立了豐碑巨制,成為後世楷書的典範之作。

在熱愛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唐太宗之影響下,初唐誕生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們的楷書風格都是以王羲之筆勢、筆法和氣韻為基礎,且兼融漢魏碑文之法,追求「沖和之美」的藝術美學和「盡善盡美」的境界,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

楷法極則《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是他在六十九歲時完成的成熟之作,成了唐代楷書傳世的「千秋至寶」之一。《孔子廟堂碑》展現了唐代正書楷法的時代新貌,被讚譽為「楷法極則」。此作納氣韻於法度,融形質於神采,展現書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清嘉慶乾隆間的書法家、金石家,翁方綱的《孔子廟堂碑考》指出此碑特色:「以圓筆為主,保存了魏晉人筆意,整體自然灑脫,字體大小錯落有致,變化莫測,瀟灑靈動。被視為楷法極則。」

唐代楷書千秋至寶──出世之才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本碑文拓本含有唐拓和宋拓兩種來源;清代金石學家翁方剛以旁書註記。(公有領域)

為什麼要立《孔子廟堂碑》呢?

《孔子廟堂碑考》的內容寫些什麼呢?從立碑緣起註記中,可以看到是記錄了唐太宗尊崇孔子為先聖,並大興儒學的這一段歷史。

據《新唐書》記載,在唐太宗之前,國學中釋奠祭祀周公,以先師孔子配祀。貞觀二年,臣下上奏,國學的祭典當祀夫子,唐太宗納諫,尊稱孔子為先聖,從而大興儒學,並奉儒學的道德思想為治世圭臬。

唐太宗大興儒學的具體作法為何?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大徵天下儒士,以為學官」,國學中學生能通一大經以上的都能被任為小吏,使得「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當時精通儒家經典的人才濟濟,升堂講學的達八千餘人。想想古今中外,在全世界有多少這樣的「大學」?當時唐代的大學成了人才薈萃的國際大學,許多外邦慕名而來,如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都遣子弟入了大唐的國學。

於是,唐太宗命令虞世南撰文並以楷書寫下《孔子廟堂碑》碑文。虞世南將墨本進呈太宗。貞觀二年十月,碑石勒成,立在長安新孔廟中。碑石高280厘米,寬110厘米;碑文刻寫楷書35行,每行64字。

慕名求碑者眾多 拓無虛日 碑未久而壞

《孔子廟堂碑》碑成之日即風靡天下,求拓本之人摩肩擦踵,每天都有許多人集結碑下,結果不久就把《孔子廟堂碑》拓壞了。清人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記載:「當時車馬填集碑下,氈拓無虛日,故未久而壞」,由此可見《孔子廟堂碑》受到世人珍愛的程度。

千金難得一拓

如今傳世的《孔子廟堂碑》是唐代之後的拓本。在宋代時,《孔子廟堂碑》唐拓本已經非常難得,一拓甚於千兩黃金。據《庚子銷夏記》記載,宋代名書家黃庭堅(山谷)是少數曾見過唐拓的人之一,他說過:「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哪購得?」宋人榮咨道曾以三百萬錢購唐拓本,為此碑添了一筆希世史話。

唐太宗從虞世南學書法

虞世南的書法老師是同郡的沙門智永,智永是王羲之書藝的傳人。虞世南勤學深究,「妙得其體」,在當時就出了名,《舊唐書》記載世南拜智永為師「妙得其體」,從此出名,「聲名籍甚」。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中的虞世南畫像。(公有領域)

宋人朱長文《續書斷》說虞世南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世南從(智永)學焉,盡得其法,而有以過之,其隸、行(書)皆入妙品。」

唐太宗愛極王羲之的書法,乃從虞世南學習,《書史會要》有一則故事,可供後人一窺虞世南書法功夫之一斑。

太宗學習虞世南的字,不過寫「戈」字之腳老是學不像。有一次太宗寫到「戩」字,突發奇想僅寫了左半,再令世南補上「戈」,然後拿給魏徵看。魏徵一看便說:「今窺聖上的書作,就是戩字的戈法逼真。」太宗聽後,慨歎魏徵的真見,此後學書更加努力不懈。

從以上傳世千百年的源起和趣聞中,讓我們認識到《孔子廟堂碑》的珍奇成就與虞世南的書法功夫。@*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朝歷代備受推崇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字飄逸而端莊,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然有仙風道骨,因此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有「書聖」之稱。梁武帝蕭衍評價其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酷愛其書法的唐太宗亦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
  • 《蘭亭集序神龍本》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大家,擅長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他博採眾長,卻又自成一家,剛柔並濟,有著「書聖」的稱謂,並影響著後世的書法大家。南朝梁武帝蕭衍讚歎道:「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酷愛其書寫的《蘭亭集序》的唐太宗亦給了相當高的評價:「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是楷書名碑之一,有唐代楷法極則的讚譽。本碑得右軍體,風格特色如何表現?其唐拓本在宋代為何已貴於千兩黃金呢?你知道哪種拓本最好嗎?
  • 提到書法,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羲之被稱為中國的書聖,但是您知道嗎,王羲之的老師竟然是一位女子,這位女子是誰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她的故事。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