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日本家喻戶曉 穿越時空的故事

作者:脩實
浦島太郎穿越時空是日本家喻戶曉的跨越千年的古民間故事。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041
【字號】    
   標籤: tags: , ,

日本近代以來,隨著教育與傳媒的飛速發展,文化傳播速度日益加快,文化影響的深度與覆蓋廣度也日益增加。在教育與傳媒雙引擎的推動下,使「浦島太郎」這樣的民間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幾乎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個象徵性標誌,並折射出日本文化的一些特質。

那麽,浦島太郎是怎樣的故事?起源於何時?史書中有否相關記載?該故事又具有怎樣的思想文化意義呢?

浦島太郎暢游龍宮

很久很久以前,某地住著一個心地善良的漁夫,叫浦島太郎。一天,浦島太郎在海灘上看到幾個孩童正在戲弄一隻海龜。於是,他就出錢買下了這隻海龜,並把它放回到大海裡。

幾天後,浦島太郎和往日一樣,出海捕魚。突然,一隻海龜從海中浮出來,對他說:「浦島太郎,你好!我是前幾天被您救下的那隻海龜。龍宮中的公主請您前往龍宮做客,命令我前來接您。」

大海龜來迎接浦島太郎。 (Pixabay)

於是,浦島太郎就坐在海龜背上,進入海裡。

龍宮周圍,珊瑚環繞,各類魚兒遨游,美麗無比,而龍宮的公主長得花容月貌,她的美貌世上無人可比。

公主見到浦島太郎後,對他說:「你可在這裡悠閑自得地生活。」

於是,浦島太郎就住了下來。住在龍宮中,浦島太郎似乎忘卻了時光的流逝,仿佛每天都生活在夢境中一般。

過了幾天,浦島太郎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自己生活的村莊,他決定告別龍宮,返回家鄉。臨行前,公主給了他一個小小的寶盒,並囑咐說:「你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不要打開這個盒子。」

於是,浦島太郎又坐在海龜背上,告別了公主,離開了龍宮,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可是,奇怪的是,村子完全改變了模樣,他在村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和老母。面對眼前的處境,他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決定打開寶盒看看。當他一打開寶盒,一縷白烟從中飄出,浦島太郎瞬間變成了一個老頭兒。

沒想到,在龍宮只愉快地度過了幾天,可世間已過去了數百年。他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處,也不曉得此時此刻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

古籍中的浦島太郎

上述故事梗概,只是近代以來用於教育的一個標準版本,此外還有很多版本傳世。

從中世紀開始,便出現了浦島太郎的相關傳説,但在此前的文獻中,其名不叫浦島太郎,叫浦島子。此名在多部史書中都有記載,似乎史上確有其人。有學者考察認為,浦島子為日下部首之一族,是開化天王後裔但遲馬國造家族的一個分支。

浦島子的相關傳説,最早見於上古文獻《日本書紀》《萬葉集》,及《丹後國風土記》逸文中。名字雖同,但所記内容卻大相徑庭。

《丹後國風土記》為記述丹後國(今京都府北部)風土人情的史誌,大部分内容已經失傳,只存有記述奇聞軼事的逸文。據鐮倉時代末期問世的《釋日本紀》(這是注釋《日本書紀》的書籍,共28卷。)記載,《丹後國風土記》是和銅6年(713年)受命編撰的,因此原書最遲該在8世紀已經面世。在《丹後國風土記》中,大篇幅記載著浦島傳説和羽衣傳説等故事,並附有用萬葉假名書寫的和歌。

《丹後國風土記》「筒川嶼子、水江浦島子」條目中,有如下記述:

與謝郡日置裡,有一村莊,名曰筒川,該村的筒川嶼子(即:水江浦嶼子、水江浦島子)相貌出衆,儀表堂堂,別名水江浦嶼子,為日下部首之先祖。

雄略天王時代,嶼子獨自一人乘船出海捕魚,三日沒捕到一條魚,最後卻釣上了一隻五色大海龜。嶼子在船上小憩之際,海龜卻變成了一個美女。於是,他詢問女子的身世來歷,女子說道:我本是天上仙家之人,很想與你見面,就來到了這裡。然後,女子讓他閉上眼睛。等他再睜開眼時,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大島上,這裡就是女子居住的蓬山。

在宮殿大門處,七八個童子出來迎接,並說「歡迎龜比賣夫婿到來!」女子與父母也一道出來迎接。他受到盛宴款待,並談論人間與仙界之不同等。隨後,他與女子盟誓結為夫妻。

時過三載,他懷念故土,萌生還鄉之意。女子十分傷心,送給他一個寶盒,並囑咐道:如果你還想見我的話,千萬不要打開寶盒。然後,將他送出仙境。

然而,回到故鄉後,他卻找不到昔日的家宅,也不知家人去向。他從村民那得知:三百年前,該村有一個叫水江浦嶼子的人失蹤了。驚慌之餘,他忘記了女子的囑咐,急急將那個盒子打開,只見一個美妙身影駕雲向天上飛去。於是,嶼子悟到此生再也見不到那位仙女了。

打開了盒子,浦島太郎的穿越時空之旅也劃上了句點。 (Pixabay)

奈良時代(710~794年)末期問世的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第九卷,收有高橋蟲麻呂的長歌「詠水江浦嶋(島)子一首」,此歌吟詠道:

水江的浦島子出海釣魚,七日未歸。不經意中,他越過了海界,遇到了一位海神姑娘。兩人攀談後,結了男女之好。於是,浦島子便在海神宮中住了下來。

一日,他說要返回家鄉。妻子送給他一個寶盒,並囑咐道:如果你還想返回到神界的話,千萬不要打開寶盒。

浦島子返回家鄉水江,他本以為離家只不過僅僅三年,可家宅形影皆無。他想,或許打開盒子,原來的家就會重現,於是便將寶盒打開。只見一股白烟渺然升騰,飄向神界。浦島瞬間變成滿臉皺紋、白髮蒼蒼的老人,他不由得驚慌失措,跺脚大叫,失神氣絕。

《日本書紀》(720年)雄略紀中,關於雄略天王22年(478年)秋七月條目中,也有關於浦島太郎的記述:

住在丹波國餘社郡(京都府與謝郡)的浦島子,乘船出海釣魚,釣上來一隻大龜。萬沒想到,這大龜瞬間竟化成了美女。他心為美女所動,遂將她娶為妻子。隨後,二人潛入海中,奔向蓬萊山。在那裡,他歷經許多事情,也見到了許多仙人。

浦島太郎的故事源於中國?

早在這些記載之前,就有相關内容存在,據説出自丹波國宰馬養之筆。馬養是飛鳥時代(592~710年)的貴族、漢詩人、學者、官僚,曾任王太子學士,參與《律令》制定及史書編撰,在《懷風藻》中收有他用漢文書寫的漢詩,其中洋溢著道家的神仙思想。鑒於馬養的漢學修養,有人認為,浦島傳説或許是來自中國的相關傳説,並經過馬養之手使故事本土化。

從比較文化視角看,浦島太郎的故事,的確與中國的《水經注》、《搜神後記》、《龍女傳》、《柳毅傳》等書籍的相關内容具諸多相同、相似處。因此,不能否認其源流就是來自中國文化。

近代以後至昭和(1926~1989年)年間,浦島太郎的故事被定為教科書國語教學内容。其内容構成大致與當今流傳的故事情節相仿。因此,浦島太郎的故事便漸次成為日本國民熟識、共享的民族性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德育教育,在改編成教學課文時,特意刪掉了浦島太郎在龍宮中的婚姻生活等情節,並强調浦島太郎由於沒能遵守規約而打開寶盒,從而導致厄運。

浦島太郎的故事之所以能長期傳承、備受喜愛,除了故事具有浪漫色彩之形體外,故事的思想内核「善有善報」,該是其重要原因所在。

日本自古重德尚禮,「善惡有報」思想早已成為日本文化中一個無形且永生的思想基因。浦島太郎因行善而獲福報,但卻又因為沒能遵守承諾而導致災禍。這一正一反的展示,一是勸善,二是警戒。

此外,人世、仙界、龍宮等不同境界中的生命存在、生命形態,以及不同時空、不同境界所存在的時空差異等生命觀、宇宙觀等,該是意義更為深邃的一個思想文化亮點。

主要參考資料:
《御伽草子》
楠山正雄:《浦島太郎》(青空文庫)
下澤清子:《浦島説話の変遷》
@*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