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古典舞,還是體操?

神韻舞蹈演員介紹拉筋磚的妙用。(神韻藝術團官網)
font print 人氣: 493
【字號】    
   標籤: tags: ,

神韻演出中演員們身輕如燕的功夫使人印象深刻,在接受訪問時經常聽見諸如「他們的技巧如雜技般高超」或是「演員的軟度讓我想到了體操運動員」的評論。人們以為這些動作皆來自體操或雜技,其實不然,它們全都來自於中國古典舞,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典舞的技巧中,翻騰類動作是舞蹈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借鑒了許多武術和京劇的技巧。因為難度很高,練習的時候會用墊子、毯子作為防護,故名為「毯子功」。

                                       (神韻藝術團官網)

國際賽事

在最早的體操賽事中人們對這些精采的翻騰其實聞所未聞。1896年第一次奧運的體操競賽中出現的項目只有鞍馬、跳馬、吊環、單槓和爬繩;到了1928年,首次女子競技體操的時候只有團體操、爬繩和高低槓。在往後幾十年中的藝術體操、平衡木和高低槓等項目中,主要以芭蕾和有氧運動的韻律和動作為主。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197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派出大量選手參加國際賽事,這些高難度的翻騰才開始被世界矚目。漸漸地這些技巧被加進了以地面體操為主的項目中,並且廣受歡迎。此後又為雜技、啦啦隊和現代芭蕾所採用。

形與神

作為世界上最完整且最古老的舞種之一,中國古典舞的技術、技巧動作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翻騰、跳躍、翻身、轉和控制,經常作為突出情感的表現,使舞蹈的本身更有詮釋力,更加帶動人心。體操競技(除藝術體操外)則著重於技巧的完成度,並以達到技術要求為主。

當然,中國古典舞亦要求技巧的完成精準而完美,卻不僅止步於此。古典舞中講求起於心,真正帶動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是舞蹈中囊括的身韻、身法、情感和精神。上至翻騰跳躍,下至舉手投足,皆有其內蘊,並融合於整體的舞蹈之中。

下面介紹一些來自古典舞但能在今天的體操競技中見到的技巧(包括但不僅限於):前空翻、後提、轉體360、踺子、蠻子、前挺、拉拉提、前橋、雙飛燕、紫金冠跳、旋子、變身雙飛燕、搬腿轉、吊腰、背轉。

以上都是經常出現在神韻演出當中的技巧,是否覺得今天學到了新的知識呢?也許下次您在體操競技中看到相同的技巧,您就可以說:「啊!這些高難度的翻騰使我想到了中國古典舞!」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七屆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在10月19日下午7時15分公布複賽名單,共有53名選手進入半決賽。(戴兵/大紀元)
    經過一天的初賽角逐,第七屆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在10月19日下午7時15分公布複賽名單,共有53名選手進入半決賽。複賽選手們說,中國古典舞背後的內涵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愛上了跳舞並不畏艱苦堅持了下來。
  • 隨著14名歷屆金獎選手的精彩表演落幕,觀眾們終於盼來了高潮時刻。10月21日晚間19點,在紐約曼哈頓翠貝卡表演藝術中心,主持人開始宣布第七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的獲獎名單。經過近4個小時的決賽,評委會從少年及青年男女共四組36名選手中,評選出7名金獎,8名銀獎,14名銅獎及7名優秀表演獎。
  • 2016年10月21日,新唐人第七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獲獎名單揭曉, 8名銀獎。(戴兵/大紀元)
  • 美國飛天大學最近獲得授予中國古典舞藝術碩士(MFA)和音樂表演碩士的權利。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簡稱MFA)是藝術領域的最高學位。飛天大學是美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古典舞藝術領域可授予此學位的大學。
  • 由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2021年第九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計劃於今年九月舉行。亞太地區的初賽將於六月在台灣進行;其它地區的初賽以及複賽和決賽場地仍將設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目前比賽的報名工作已經開始。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