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中華科學.水利工程

世界唯一無壩引水都江堰 中華科學文明活見證

作者:允嘉徽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二千多年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功能,其實績證實了中華文化科學文明的卓越性。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1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已經運轉了二千多年!

戰國時代秦國的蜀堰,後人稱都江堰,建成於紀元前,一直運轉至今,在西元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都江堰工程在江水日夜沖擊淘洗中運作了二千多年,這個水利工程證實了它高超的科學實踐與成就,彰顯了神傳文化的科學偉績。

蜀郡大堰工程  因勢利導富饒天府之國

都江堰坐落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原為灌縣)境內、成都平原西部大河——岷江上游。岷江是長江上游的大支流,還曾經被判定為長江的上游主幹道,水量很大。秦昭襄王時,流經成都平原西南的大江帶來洪澇,秦國蜀郡太守李冰與兒子主持治江的水利工程,時在西元前三世紀中(約西元前256年—前251年)。

歷史上都江堰有「都安大堰」、「湔堰」、「湔堋」、「金堤」等等的名稱,宋代才稱都江堰。「湔」是指湔水,它是岷江支流,湔水出了玉壘山後即入岷江。《水經注·江水》記載蜀郡太守李冰:「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音同間)堋。」[1] 堋是堵水灌溉用的土堤大堰。

太守李冰為整治洪水,在江中作大堰,並在附近鑿穿了河道邊上玉壘山腳,分出離堆來,讓江水分流穿過玉壘山和離堆間的人工缺口(今稱寶瓶口)進入人工渠道,整治了河水氾濫的水害。大堰有左右兩口,一邊是主幹水口,一邊是分水口,可隨著水勢高低調節分水入渠。李冰以人工開闢水渠,渠上行舟暢通無阻;江渠同時兼具水運和灌溉功能。河渠所過之處的民田人家引用渠水注入自家田渠灌溉田地,也供作坊磨米治績[2] 之用,當時這些民家小水渠數以萬億計,數不勝數。

太史公《史記》就這樣記載李冰所建的大堰:

「鑿離碓(*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元史·河渠志》說:

「江水出蜀西南徼外,東至於岷山,而禹導之。秦昭王時,蜀太守李冰鑿離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饒。」

都江堰二王廟內奉李冰之子二郎神像。(Shizhao/維基百科

李冰的大堰水利工程的整體規劃設計不僅侷限在防洪,而是全盤的規劃,把當時人民長住久安的防洪、交通運載和農耕水利都涵蓋進去了,兼顧人民生活食衣住行的方方面面,發揮了利用厚生的廣大功效,扭轉了蜀地貧瘠的故貌,讓蜀地成了「天國之府」的民生樂土。

《漢書·地理志》稱蜀郡受惠於大堰,「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宋會要輯稿》說李冰都江堰工程大興水利徹底改變了貧瘠的蜀地,開拓了右蜀腹地,「養民之利」莫過於此。[3]

《水經注》說諸葛亮北征時,認識到李冰建造的大堰是當地農業之本,國富的資源,因此徵用民丁一千二百人保護大堰,並設有專門管理的堰官。到清代雍正朝時,都江堰灌溉農地有九縣76.53萬畝(折合今5.1萬平方畝)。[4]

治理都江堰「三字經」

現在看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有堰首和水網兩大系統,堰首包括分流入渠的寶瓶口、分水的魚嘴(古稱象鼻)和溢洪排沙的飛沙堰等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堤防和一些附屬建築。建造在江中的「魚嘴」因形而得名,它具有將岷江水分向兩江流的作用,歷代也隨著需水量改變魚嘴的位置;離堆和玉壘山間的灌溉渠入口「寶瓶口」前窄後寬,發揮節制入渠水流量的功能,保護灌溉腹地免於水患。

都江堰的「魚嘴」。 (pixabay)

從戰國時代初建直到清朝,歷代都有修整都江堰的工事工程。目前在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的一面牆上,還寫著「深淘灘,低作堰」,這六字被稱為治都江堰的「三字經」,與「水則」為後世提供了永續使用的指引。

「深淘灘,低作堰」是大堰調節水量的要則,當灌溉水不足時,就築大堰壅堵導引江水流入灌溉分渠,春正月水低則役工浚治積沙。元代修建大堰的堰體都是外石內鐵,並用桐子油和上石灰、雜麻絲等物搗熟以防止罅漏。(見《元史.河渠志》)[5] 。江中水量多時,還用一種輔助堵水的工具「榪槎」,放置江面用來調節入灌溉水渠的水流量。榪槎是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面包覆竹蓆,內灌泥沙。

圖中為飛沙堰。(pixabay)

「水則」[6] 則是管理分水量的依據,是目測需用水高的標記,畫在分流的寶瓶口邊臺上。從戰國時代以後,人口越多,需要灌溉的用水越來越多,所以標準「水則」也隨需而變換。灌溉渠的水位低於標準「水則」時就作大堰從外江多攔截一些水流過來。

歷代的修繕都是在最初建造者的遠大宏觀的設計理則和堅固的工程基礎上接力完成的,讓都江堰持續嘉惠世世代代的中華子民。

活見證破解中華文化不科學的謬見

都江堰的跨朝跨代工程,締造了建築工程科技的偉績。都江堰市是汶川大地震受創最嚴重的災區之一,而都江堰大體安然無恙,更是卓越的中華科學史的一個活見證。

唐代詩人盧照鄰有詩《行路難》,詩吟:「誰家能駐西山日?誰家能堰東流水?」

俯瞰歷史,都江堰經歷二千多年日升日落的流轉,未曾在潮起潮落中掩沒,日日滌蕩著生民的身心,造福生民的生命。太守李冰不塞不堰岷江東流水,不破壞大自然的生命系統,他就是以順勢利導的科學工程,活用了江水嘉惠了廣大的中華兒女,這是中華文化中順應自然、長久共生的生命哲學,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展現。相對於完工不到20年就已經警訊頻傳的長江三峽大壩工程來說,都江堰的工程實績證實了中華神傳文化的卓越,其科學精神不辯也自明!

註釋
[1] (見《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歷都安縣,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堋(*堋音同朋,堵水灌溉的堤壩),堋有左右口,謂之湔(*音同間)堋。」
[2] 《元史·河渠志》:「緣渠所置碓磑紡績之處以千萬計」。
[3] 《宋會要輯稿.食貨七.水利上》:「蜀本魚鳧彭濮之國,土地瘠薄,秦太守李冰鑿離堆皂水(*渠水名)以灌以溉,由是水利之興,徧(*遍)於右蜀,遂為奧區(*腹地),養民之利,莫大於此。」
本來岷江分布在左成都,透過分流渠道而遍及右蜀,水利均霑,造出了廣大的腹地。
[4] 雍正十一年(1730年)時任四川巡撫的憲德,向朝廷上奏《都江堰酌派夫價疏》,報告當時,灌溉灌、郫、崇、溫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華陽九縣田76.53萬畝(折合今5.1萬平方畝)。
[5] 《元史.河渠志》:「諸堰皆甃(*音同咒,治也)以石,範鐵以關其中,取桐實之油,和石灰,雜麻絲,而搗之使熟,以苴罅漏。」
[6] 《元史.河渠志》:「北江少東為虎頭山,為鬭鷄臺。臺有水則,以尺畫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過則憂,沒其則則困。」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中國蘇州重元寺。(shutterstock)
    房屋塌陷,寶塔傾斜,若想扶正,免不了勞師動眾,敲敲打打。中國古代,有不少奇人異士,以精湛高超的技藝,扶正殿閣、房宅。也有人使用神通,扶正了傾斜的石橋。更奇異的是,有木匠刻意造了一座斜塔,憑著西北勁風吹正塔身,可謂神乎其技。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氣魄雄偉、工藝高超,擁有「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之美譽,與河北趙州橋齊名。
  • 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和潮州湘子橋被列為中國四大古橋。這些橋梁是世界建築傑作。
  • 中國的紫禁城(故宮)藏著很多祕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話題。建於明朝的紫禁城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逾200次破壞性的地震,包括二十世紀最致命的地震,那麼紫禁城是如何在如此多的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呢?
  • 雄縣、霸州、永清一帶作為宋遼時期的邊關地帶,這裡戰事頻繁,加之此處為平原地區,在戰場上無天險可守,北宋名將楊延昭在此地鎮守達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楊延昭屢戰屢勝,與當時所修地下戰道不無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