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唸歌」

文、攝影 / 廖真珮
第六屆2020「台灣唸歌節」演奏會,楊秀卿和儲見智。(廖真珮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前兩星期在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欣賞了一場唸歌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是由微笑唸歌團發起的「台灣唸歌節」因致力推廣台灣的唸歌文化而辦的。整場音樂會約兩個小時,當中台灣國寶唸歌藝術家楊秀卿也抱病遠道前來獻唱,深深感受到她對唸歌文化藝術的推廣不遺餘力,現場觀眾的鼓掌聲也不絕於耳。楊秀卿曾說以前唸唱是為了溫飽,現在則是為了文化。在台灣實際上也已經鮮少有機會能聽到這古樸樂器月琴的伴奏和唸歌音樂了。

第六屆2020「台灣唸歌節」演奏會,楊秀卿的藝生儲見智、丁秀津、鄭美、林恬安等人。(廖真珮提供)

除了現在比較被台灣人知道的楊秀卿外,陳達或許也是比較被人們知道的唸歌人,陳達(1906─1981)於恆春彈奏的月琴和故事演唱的民謠常被人們津津樂道,據說沒受過教育既不識字也不懂樂譜的他以無師自通的月琴來伴奏和唱出自編的歌詞述說長篇或短篇的曲目。這其中最被人們知道的曲目是「思想枝」亦稱「思想起」。陳達的風格節奏自由,又吟又唱的特色被台灣民族音樂家史惟亮和許常惠發掘後,也被邀請到台北演唱和錄製唱片。許常惠更說陳達是「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唱詩人」。所幸當時有錄音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現在也可在網路上聽見這滄桑富有故事的絕響。

用這古樸的月琴來伴奏唱出台灣早期故事的歌,一般人耳熟能詳的還有「勸世歌」。歌詞以處世勸善為主,「大家請過來聽,我要開始唸歌了,我們做人就應該要誠實、端正,所謂的虎死會留下皮,而人死也應該要留個好名聲,千萬不要遺臭萬年。人們都說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的,其實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出賣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只要努力奮鬥不走邪道,過得積極無愧於心,那人生就沒有什麼憂愁、害怕的事,生活才會安樂。」唸歌主題除了像這類的警醒世人勸善歌外,還有很多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為主題的,當天音樂會聽到最多次曲目便是「周成過台灣」。

唸歌是台灣的一種說唱藝術文化。表演方式有一人的自彈月琴自唱;也有二人組以月琴、大廣弦樂器為主的,亦稱「一對手」;也有加上其它樂器殼仔弦、二胡或笛或鑼鼓等的伴奏。而記錄唸歌歌詞的小冊子被稱為歌仔冊。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關於歌仔冊是這樣寫的:

歌仔冊歌仔,和一般的歌曲小謠、民謠小調意思相同,其內容或為歷史傳說,或為民間故事,或為日常所聞所見。早期的歌仔隨著閩南的移民傳入台灣,慢慢的演變成深具台灣地方特色的台灣歌仔,呈現和早期歌仔完全不同的韻味。……歌仔是口頭流傳的文學,為了便於記錄和傳誦,於是有人將唱詞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歌仔冊,就是歌仔的唱本,充滿了來自民間的生命力,用詞生動活潑,可視為一種珍貴的時代語彙紀錄。」

歌仔冊。(廖真珮提供)

唸歌主要是用台語來唱述,看的樂譜則是工尺譜。而歌仔冊最初是手抄本,清末的時候有人將歌仔唱詞印成冊後出版。通常歌仔每四句為一段,每句最後一個字押韻,也有第三句最後是不押韻的,也把這樣的體裁稱為四句聯。因為「歌仔」是唱給一般民眾聽的,所以唱唸的是當時的白話文。又因歌仔冊題材豐富,記錄了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所使用的方言、語音詞彙等亦被當成是寶貴的文化資產,可以藉著歌仔冊去了解當代社會情況和文化。

這樣的文化瑰寶於現今傳承上亦遭到困境,隨著老藝人輩漸漸逝去,會和懂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年輕人要講道地輪轉的台語是寥寥無幾,更別說要唱唸歌還得同時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信手拈來就是一佳作。現今除了能努力推廣台灣唸歌藝術文化外,要如何傳承讓這技藝讓其保留下去真是一大課題。@

第六屆2020「台灣唸歌節」當日演奏會文宣處。(廖真珮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