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是說愛情嗎?

文/宋寶藍
清 金廷標《青溪邀笛》描繪桓伊為泊舟於青溪側的王徽之演奏笛曲的故事。(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8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往情深」典故中的主人,是一位劍膽琴心的戰將,曾在淝水之戰中,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他就是東晉時期著名將領——桓伊。

桓伊(?-391年),字叔夏,又字子野,東晉時期著名將領。他的音樂造詣頗高,在當時被稱為「江左第一」。

將兵之才 立赫赫戰功

當時,十六國之一的前秦(350年—394年)相對比較強盛,秦晉一直處於對峙狀態。因邊郡戰事較多,東晉朝廷為此選拔將帥,以抵禦前秦,捍衛邊疆。桓伊脫穎而出,擔任淮南太守。

桓伊治軍、禦敵有方,朝廷晉升他為建威將軍、歷陽太守兼淮南太守,都督豫州十二郡、揚州江西五郡軍事。

據守壽陽的東晉將領袁瑾反叛,桓溫率領兵馬去討伐袁瑾。太和六年(371年),袁瑾向前秦苻堅求救,前秦派王鑑、張蚝率軍前去救援,桓伊與謝玄聯合打敗了他們。因此戰功,桓伊被封為宣城縣子,又晉升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諸軍事。 桓伊治理豫州十年,安撫邊郡百姓,深得民心。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大軍南侵東晉,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在淝水大戰苻堅,創下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戰事結束後,朝廷封桓伊為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賞賜他百萬錢財,布帛千端。

桓伊劍膽琴心,有將兵之才,也有藝術天分。他酷愛音樂,擅長吹奏笛曲,號稱「江左第一」,沒有人能與他相媲美。他那支笛子是蔡邕親自製作的柯亭笛,閒暇時常常吹奏。

桓伊像,元代錢選繪,現藏日本神戶川崎家。(公有領域)

王徽之邀笛 戰將謙遜相待

桓伊戰功赫赫,聲名高隆,但為人並不囂張跋扈,而是格外謙遜素樸。

東晉名士王徽之(338年-386年)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五子,率性灑脫,才華出眾,曾作過大司馬桓溫的參軍。王徽之曾聽說桓伊將軍善於吹奏笛曲,卻一直沒有機會認識他。

有一年,王徽之赴召前往京師。他乘坐的船停泊在碼頭上,這時,碰巧桓伊經過河岸邊。王徽之坐在船中,忽然聽到一位客人說:「看,那位是鼎鼎有名的桓伊將軍。」

王徽之一聽到「桓伊」這個名字,當即派人前去傳話,懇求桓伊:「聽說您擅長吹笛子,請為我吹奏一曲。」當時,桓伊已經飛黃騰達,是位達官顯貴。他對王徽之的名聲和事蹟,也早有所聞,於是即刻下車,張開胡床,為王徽之吹奏了三支笛曲。

桓伊吹奏完畢就上車離開了。王、桓二人沒有交談一句話。

傳說中,當時桓伊演奏的笛曲是《梅花三弄》,後來這首笛曲被改編為古琴曲,千古流芳。至宋朝時,南京城東南青溪橋右側還有一處古蹟,稱為「邀笛步」,據說就是當年桓伊受王徽之邀請,吹奏笛曲的地方。

元代張渥《雪夜訪戴圖》中的王徽之。(公有領域)

「一往情深」 典故來由

桓伊吹奏的笛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令人聽得如痴如醉。他喜愛吹笛,也樂於聽別人唱歌或吹奏。每當他聽到動聽的歌聲時,常會由衷感歎:「奈何!」好像是說,唱得這麼好聽,吹奏得這麼動人,簡直不得了。

謝安聽說後,感慨地說道:「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子野,桓伊的字。大意是說,他對音樂格外迷戀、痴情,傾注了太多的感情。

隨著文化的演變,「一往有深情」被後人去掉了一個字,成為眾所周知的「一往情深」,指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

晉太保建昌公謝安,清宮殿藏畫本。(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任誕》
《六朝事蹟編類·邀笛步》
《晉書》卷081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來“買東西”這個名詞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未收到這篇故事前,還真是搞不懂為何會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看了這篇故事后,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
  • 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這一傳說,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但九子是甚麼,說法也不盡同。據說龍不只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籍著朝朝代代。中國文化教人安天知命,順應自然,重德行善。「仁,義,禮,智,信」是人們一直尊崇的傳統美德。寬容,禮讓,以德報怨,更是令人敬仰的謙謙君子,歷朝歷代都有許多因寬容而為世人所敬重者,史書上的記載數不勝數。
  • 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那是因為古時候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古代的桿秤用木頭製成,桿上有16顆秤星,一顆星代表一兩。桿秤看似簡單,但裡面卻有許多學問。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帝舜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雖歷經5千年滄桑,仍然閃耀著光彩。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在古文中,常看到「人心澆漓、民風澆漓、世道澆漓」的說法。以澆漓表示世風日下,人情淡薄,民風不淳。
  • 後人將「獻曝」作為謙言,謙稱自己的建議淺陋。在數千年的流傳中,這則典故形成了不同的說法,比如獻曝之忱、野人獻曝、野人奏曝、野人獻芹等等。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