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聽琴唐詩裡 清音洗塵心

作者:高天韻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圖為宋徽宗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老而高貴的樂器,演繹千年的清微淡遠。

蔡邕《操》云:「琴長三尺六寸六分,像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像六合也。」在傳統琴學中,琴的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琴入唐詩,清音泠泠,展現古韻風雅、天人合一的安然與超脫。

李白筆下,撫琴與聽琴,皆有一番瀟灑飄逸。在其數十首琴詩中,《聽蜀僧濬彈琴》最為人稱道。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詩意:僧人濬懷抱玉琴,走下了峨眉山。他為我抬手撫琴,我彷彿聽到了萬壑松濤迴響的蒼茫醇厚。琴聲悠揚美妙,宛如潺潺流水,洗去我心中的鬱悶;餘音迴響,匯入鐘聲。不知不覺,深山裡天色已晚,秋天的雲朵也更加暗淡。

賞析:李白的詩歌總是充滿盎然生氣。謂詞的妙用勾勒動態的組合:「抱」、「下」、「揮」、「聽」、「洗」,分別修飾蜀僧的動作以及詩人自身的感受。「暮」和「暗」強調時間的推移,點染漸漸變暗的山木和流雲。

兩處比喻凸顯蜀僧濬的高超琴藝:「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流水」語意雙關,既指琴聲之清澈,又令人聯想伯牙、子期的知音契合。「綠綺」寓意名琴,為詩句添一抹亮色和風致。

全詩僅用四十個字,清晰地描述了季節、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情感,音韻動聽,富於意象、聲象和意境美,實屬佳作。

北魏時代的撫琴石佛像,出土於山西,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李白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詩意:月夜,詩人清閒地坐下,傾聽盧隱士撥琴。忽然,一曲《悲風》響起,聽來又似《寒松》調。演奏《白雪》需要手指快速動作,再彈弄《綠水》,令吾心清澈。可嘆鍾子期已逝,世上再無知音。

賞析:同為五律,此詩意境悲涼,而意象仍然富麗、清澄——明月、素琴、閒坐、清心。李白通曉琴道,以《悲風》、《寒松》、《白雪》、《綠水》知名琴曲串連詩句,又嵌含《風入松》。「悲」與「寒」相對,營造淒清愁苦。「白雪」和「綠水」突出琴藝精妙,且具色彩之明豔。末句嘆知音難求,與操琴相扣,兼抒個人感傷,將事與情完美結合。

《聽鄭五愔彈琴》

孟浩然

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龍唇琴。
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
余意在山水,聞之諧夙心。

大詩人孟浩然琴藝了得,誰能令其擊節歎賞?「阮籍」代指琴師鄭愔,「竹林」點明處所,又以「竹林七賢」與阮籍呼應,甚妙。

在詩中,鄭君一邊飲酒、一邊弄琴,飲一杯、彈一曲,瀟灑不羈,轉眼夕陽西下。詩人寫道:我本醉心於山水,此琴音正合吾心。可見樂聲中亦有高山流水之意。

明代鍾惺、譚元春在《唐詩歸》裡點評:「鍾云:唐人琴詩每深妙,此詩妙處似又不在深,難言難言!」

陳洪綬的《歸去來兮圖卷》局部,檀香山藝術學院。(公有領域)

中唐白居易也善弄琴。《船夜援琴》意境優美,呈現超然物外的淡泊寧靜。

《船夜援琴》

白居易

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詩意:鳥兒和魚兒都不見動靜,月光照著江面,夜已深了。此刻身心清靜,無事煩憂,唯有船中之琴為伴。七根絲弦是最好的朋友,聽音的雙耳乃是知音。心底沉靜則琴聲也淡,哪裡還分得出古時、今日?

《江上琴興》

常建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

常建的琴詩別具風采。《江上琴興》格調清遠幽寂。「一弦清一心」妙不可言,烘托「玉琴」的冰潔澄明。能令月影更潔白、江水更深沉,如此琴音,莫非仙樂?

最後一句「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其意為:我才知道,這梧桐木製成的琴身,可以用黃金來標識徽位。此處「黃金」用以烘托琴的名貴及琴藝和琴境的可貴。

《張山人彈琴》透出仙風道骨。詩人以「雲霞氣」、「飛龍吟」及「玄鶴」「舞澄空」形容琴聲的起伏開闊、變化宛轉,想像十分獨特。其中雲霞和玄鶴之比,均由聲象轉視象,刻畫聽琴者的聯想和感覺。此外,這幾處比擬都對應及烘託了操琴之地——山嶺,可謂出神入化。「了然雲霞氣,照見天地心。」揮灑壯闊情懷,竟有盪氣迴腸之力!

《張山人彈琴》

常建

君去芳草綠,西峰彈玉琴。
豈推丘中賞,兼得清煩襟。
朝從山口還,出嶺聞清音。
了然雲霞氣,照見天地心。
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聲,又聽飛龍吟。
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
其將鍊金鼎,永矣投吾簪。

「照見天地心」

同是寫琴,孟浩然豁達清淡,白居易無牽無掛,常建幽曠高遠,李太白俊逸昂揚、亦發悵然悲鳴。苦樂喜憂、追尋感悟,都隨古音流轉,只留淡泊寧靜與天地相照。

唐人琴詩,描繪了樂聲、情感、山水,也寫下了歷史和人生。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蒼莽之時,於湖水岸邊聽得入耳的木鼓鐘聲不覺令人感嘆天地悠悠的懷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大作《楓橋夜泊》
  • 倘若欣賞一個人,應當如何讚譽?在眾多的譽美之辭中,諸如:以玉樹臨風形容倜儻之士;以雲中白鶴形容隱士高潔;以璞玉比喻有潛質而未經雕琢之人;亦或如瑤林瓊樹,比喻一個人容貌才智出眾,猶如風塵外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讚譽,即以鏡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滸故事中,每當豪傑出場,必有詩文介紹其名號與綽號。唯獨武松出場時,綽號一直空懸未著。
  • 古代的史家並不避諱將神奇的預言採擷入史,三國相關的史料中,關於預言的記載很多,其中不乏採自讖緯之言。
  • 齊國左相出訪魯國,他那豪華的車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魯國大夫叔孫豹善於預測,當即預料了左相的結局。宴會上,齊國左相舉止失禮,叔孫豹辛辣地諷詠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那老鼠都還有張皮,這人卻沒有禮儀,不死還等什麼?如此辛辣的諷諫,齊國左相做出了怎樣的回應?
  •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點,概說東漢末年由一統江山分裂為三國鼎立的局勢。然而,歷史大局的演變,真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結果嗎?
  • 漢靈帝熹平五年(西元176年),一日,沛國譙縣的天空中,一隻散發著金黃光芒的黃龍,輕盈矯捷地遨翔天際。百姓們紛紛舉頭注目,大感驚奇,消息也不逕而走,傳到了京城。
  • 西漢末期開始,民間就流傳著一則語意不明,撲朔迷離的預言:「代漢者,當塗高也。」
  • 西遊記
    八戒相貌欠俊,怕嚇著眾人,於是嘴拄著牆根,死也不動。悟空見朱紫國掛了皇榜,於是念聲咒語,揭了皇榜,悄悄塞到八戒身上。國王久病不愈,難道需要「八戒」?悟空進宮給國王治病,他的孤拐臉把國王嚇得戰戰兢兢,為何悟空說他一千年也好不了?懸絲診脈、三折肱又有怎樣的含義?重溫西遊故事,試探其中寓意。
  • 西遊記
    經過繁華的鬧市,向來嘴饞的八戒卻與美食失之交臂,這其中有哪些寓意?悟空與八戒攜手買調和,看似日常生活化的描寫,是否有什麼隱喻?換個角度看西遊,會發現不一樣的義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