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古寺】之三:繁華北宋  宏偉綸音

作者:皇甫容

少林古寺。(權紀恩/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7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8月15日訊】「鐘聲裊裊餘音繞,流水淙淙禪意牽」。宋朝文士登臨嵩山,遊覽少林,但見巍巍碑碣旌表天地,又感炯炯慈光遍照古今。士人于山林之中,聽聞晨鐘暮鼓。悠然間,仿佛親見千佛朝宗、少林武功天下獨步。置身此情此景,那些厭倦紛爭的名流士子,達官顯貴也幸得上天垂顧,以慧眼靜觀大千,於松濤之間靜聽普世的宏偉綸音。

君治世   即是修行

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風雅的王朝。一幅傳世名畫《清明長河圖》,將汴京(開封)的繁華描繪的淋漓盡致。畫卷呈現出宋人自由活躍的思想,以及近似現代的宋朝生活,而北宋的繁華富庶,卻是和帝王振興佛門,有著極大的關係。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公有領域)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公有領域)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即皇帝大位,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下令廢除後周世宗毀佛詔旨,恢復自由的宗教信仰。宋廷組織譯場,刊印佛經,又派人前往西域求法。宋朝皇帝振興佛門,是將良善的種子,首先播撒在幼兒的心中。宋太祖度八千童行到寺院學習。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炅又度童行17萬人。

童行,就是自幼被遺棄的孤兒,或者經過父母的同意後,自願出家的兒童。宋廷將這些幼童送入寺院「童行堂」,接受誦經、儀軌等培訓。這些孩童在寺院學習成長,雖然沒有取得正式出家的度牒,但是善於誦經及演奏鼓鈸等樂器。而且這些兒童也要學習《中庸》、《大學》、《周易》等經典名著。

宋太宗認為,佛家文化對治國很有裨益,佛陀所說的利他之道,同樣適用於天子。皇帝治理天下,能夠行善造福大眾,使芸芸庶民獲利受益,這也是一種修行。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認為,佛家和儒教經典雖然表述大不相同,但是內涵相近,都在教人重德向善。即使個別僧人、道士不守清規戒律,也不能輕易的全部廢除佛道。(《續資治通鑑》卷12 ,《佛祖統紀》卷44)

洛陽儒士   禪學

在北宋帝王崇佛的背景下,由達摩創立的禪宗,從深山步入世俗,演變為士大夫青睞的禪學,司馬光、富弼、黃庭堅、歐陽修等人都對之十分推崇。

元豐五年(1082年),文彥博留守西都洛陽,他召集年老的士大夫,仿效大唐白居易、如滿和尚的「香山九老會」,和司馬光、富弼等13人組成「耆英會」,意思是年高有德者的聚會。這13名會員,都是宋朝皇帝的股肱大臣,為社稷、為萬民立下了卓越的功勳。每次設宴相聚,士大夫飲酒賦詩,以表達他們高潔的逸趣。當時「耆英會」引領洛陽風尚,成為文化的標杆。

《宋人洛陽耆英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宋人洛陽耆英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耆英會」的倡導人文彥博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長達五十多年,官至太師,被封為潞國公。白天,文彥博出入朝堂,輔佐國事;夜晚在家,他誦經參禪,非常精進。他曾在京師召集十萬大眾,協助佛門舉行大會。

洛陽才子富弼,一生歷經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官居宰相,為官清廉,被封為鄭國公。他為人大度平和,秉性仁孝,無論對待同僚,還是百姓,都很恭謹。

富弼精通宋、遼、西夏三國關係,對此了如指掌,曾輔佐宋帝撬開遼夏同盟,成為穩定三國格局的功臣。

早年富弼沒有顯達時,范仲淹發現他有「王佐之才」,就將他推薦給宰相晏殊。晏殊也是一代奇才,不到20歲就高中進士。他看過富弼的文章後,非常欣賞他,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富弼便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大約在1056年至1060年間,修顒禪師到少林寺說法,富弼聞訊前去聆聽。熙寧三年(1070年),富弼鎮守亳州時,他特別去請修顒講解佛家經典。富弼退休後回到洛陽,再次請修顒入少林寺、招提寺說法。

宋神宗想到,禪宗剛剛興起,還未穩固立足,應該大力弘揚。於是元豐五年(1082年),宋神宗下詔,將京師大相國寺中的六十四院,開闢為八座禪院和二座律院。禪院,是供禪師參禪悟道、清淨修行的場地。律院是僧眾講解戒律的地方。得益於宋仁宗、宋神宗的倡導,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禪學於此時得到迅速發揚。

革律為禪   修建蘭若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這是宋朝優雅生活的寫照。此時,遠在深山的少林寺,無心發花,卻意外收穫許多桃李。

崇寧元年(1102年),宋帝下詔天下,敕命每一個郡要選出一座寺院改為禪寺,這就是「革律為禪」。少林寺也因宋帝的一紙詔令,成為真正的禪宗祖庭。

元佑四年(1089年),河南府尹韓縝邀請報恩和尚到少林寺傳法。報恩所說的理念,遭到少林僧眾的質疑,雙方展開了一場機鋒鬥智的辯論。此番辯論猶如掀翻大海,撥轉虛空。少林僧眾像是迎來杲日照天一般,心悅誠服的將少林寺改為禪寺。

宋帝因修建陵寢之故,將偃師、登封、鞏縣割為「永安縣」,少林寺就位於永安地界。登封縣令樓異懇請吳居厚修建永泰皇陵時,也請他幫助修建「面壁蘭若」。蘭若,是指僧人靜修的地方;面壁,是指達摩面壁九年修行的典故。由於達摩未曾入住少林,樓異就在寺外單獨修建了面壁蘭若,以表示對達摩的尊敬。

宋廷在少林寺還修建了「初祖庵」。新建的庵院檐柱雕花,伎樂天人栩栩如生,金剛威猛雄偉。遠觀殿堂,只見巍巍莊嚴,令人心生敬仰。

少林寺初祖庵的檐柱浮雕。(Huang Xin/Wikimedia Commons)
少林寺初祖庵的檐柱浮雕。(Huang Xin/Wikimedia Commons)

高明之  皆入佛門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 遠深山茂林中的少林,為尋找歸真的帝王士人、九流大眾提供了一方歸棲之地。宋朝帝王帶動了信仰的興盛,士族和佛門的界限,也因而變的模糊淡泊。

北宋後期的文壇,幾乎由一群居士組成,比如山谷居士、東坡居士、竹友居士、姑溪居士、溪堂居士等都與佛門有聯繫。理學大家程頤曾經感歎說:「現在學佛的人,都是一些高明之輩。」

從少林揚起的禪風遍及大宋國土,深深影響了士人。他們對生命的探索,也融於詩詞中,理趣盎然,充滿生機。

蘇東坡篤信佛門,精通禪學。在他的眼中,詩歌和禪法可以互補。如果能夠領會禪韻,有助於寫出清警的詩句。他說,無論身在樓閣,還是山林,都沒有區別。高臥雲嶺,可以靜觀自身;行走紅塵,可以遍覽人情,一靜一動相得益彰。

得益於對禪學的掌握,蘇東坡看問題的視野也很開闊。紹聖四年(1097年),東坡遭逢貶謫,前往海南。他於半途寫下詩句:「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 在茫茫的天地之中,神州就像是一粒粟米。言外之意是,不必計較,身在何處都是一樣!他在前《赤壁賦》中,僅以寥寥數語,就點明蒼宇的弘大,塵寰的渺小,同時也道出造物主對世人的呵護。

蘇軾《前赤壁賦》真跡,現存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蘇軾《前赤壁賦》真跡,現存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北宋詩人黃庭堅因為愛寫豔詞,曾被法秀和尚當場棒喝。和尚警告他:如果再不悔改,日後必會遭受惡報,墜入泥犁地獄。黃庭堅發誓再不敢猖狂宣淫。他將自己的居所詼諧的命名為「槁木寮」、「死灰庵」。在與黃斌老人贈答唱酬中,他說:「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詩人將自己比作游魚飛鳥,在廣袤的世間,探索在世的意義。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葉親分付,只履提歸蔥嶺去,君知否?分明忘卻來時路。」 達摩面壁九年,留下一花五葉的功果。在黃庭堅的心中,達摩只履西歸,依然是眷戀故鄉的世俗之人,還沒有達到更高的境界。

黃庭堅雖未入寺修道,但他的詩詞顯現出獨特的禪韻。「世態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都始終保持著心中的清淨,不受風塵的侵擾。這位悟性極高的詩人,一天因聞到木犀花香而明心悟道。

北宋文壇士人青睞佛學,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王安石曾對友人張方平說:「孔子孟子去世一千多年了,儒家已經失去了傳人。即使有傳人,也不是純儒!」方平說:「怎麼能說無人呢?還有超過孟子的人呢!」接著,他列舉了一串僧人的名單:馬祖和尚、汾陽和尚、丹霞和尚、雲門和尚……王安石不解其意,方平說:「現在儒門勢微,士人紛紛皈依佛門了!」王安石將這番話講給宰相張商英,張相拍案稱讚:「真是太妙了。此論一語道破!」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宋朝士人崇佛的程度。

一念薰戒香,千年仰玄蹤。在北宋的宏偉綸音下,帝王名士懷抱玉壺冰心,於廟堂之高,敲響梵剎古鐘。朝野上下靜看龍工濟物,聆聽龍吟清雄,頤養恬然淡泊。

千峰一錫杖,千年一缽水。風雲霽月下的少林古寺,在帝王的護持下,穿越千變萬化的格局,繼續展現超逸絕塵的風貌,鎮守天地之中。

參考資料:

1、《牧齋初學集》(清)錢謙益
2、《談藝錄》,錢鍾書,開明書店,1949年6月
3、《河南程氏遺書》卷18
4、《續資治通鑑》卷12
5、《佛祖統紀》卷44
6、《居士傳》卷21
7、《少林訪古》溫玉成,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1999年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張憲義、李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8日訊】(中央社台北八日電)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隨電影崇尚少林功夫的影響,到嵩山少林寺旅遊人數最多時達兩百五十多萬人次,少林寺周圍開始聚集越來越多的商戶,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正給這座千年古剎帶來巨大衝擊。新華社今天報導,為減少現代商業與人工帶給少林寺過多的衝擊,河南官方宣稱,將遷移或拆除少林寺附近兩個村莊五百多家農戶、十多所武術學校、三百多家店舖和十多家企業機構,涉及人口兩萬三千多人,但實際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 【大紀元2月6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六日電)劉和平等旅外藝術專家今天在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梳理「北宋書畫家郭忠恕之死」、「米芾的作品表現」以及「李公麟的敘事畫」等,一窺北宋文人承載著豐富的藝術風華;同時,也從蘇軾與周遭文人的互動,發掘繪畫中隱含的「密碼」。 
  • 近來因為商業化行徑不斷倍惹爭議的少林寺再出新招,為其少林下院河南新密超化寺大雄寶殿捐資一百萬元人民幣以上者,邀請為該寺中興護法,並贈《少林武功醫宗秘笈》、少林開光鎮宅寶劍等。
  • 若論蘇軾的詞章,猶如飄散在空中的春花,可以和著柳枝溫婉而歌,清麗紆徐,雅人致深;也宛如天風奏響的海濤鳴曲,氣度慷慨磅礡,似濤濤波瀾激昂排宕,胸懷宏闊。
  • 相傳遠古的三皇,神農氏取法宇宙萬物之理製作的了最早的琴。這琴可以與神溝通、引導萬物和諧。在周朝時期,音樂教育被認為是貴族必修的「六藝」,任何一位貴族子第都要能彈奏。琴並非宣洩情感,而是用來純淨情感,清除邪念。
  • 嵩山,峰巒疊嶂,峻極於天。它東臨七代京都開封,西與九朝古都洛陽為鄰,猶如巨龍橫臥神州,雄峙中原。自古以來,嵩山就被認為是僧道修行,觸機悟道的聖地,也是歷代帝王封天祭地,承天受命的中心。
  • 少林自北魏開山之後,步入繁華富庶的隋唐。盛世天朝的光輝,映襯著帝王將相、名流雅士的超然胸懷。行道宴坐桂月之下,花發鐘鳴相伴繽紛,猶如行雲流水的悠遠空靈,也正從隋唐士庶的身上,悄然散出。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 《山海經》暗藏玄機。世界屋脊不在青藏高原?須彌山在中國?!為何崑崙山被稱為天下龍脈的發源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