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18)

【故國神遊】刀筆雄詞決訟獄 包公堂外放青天

作者:宋紫鳳

為防止奸吏藉機敲詐勒索,包拯下令大開正門,百姓皆可親至堂下,面呈訴狀,直陳冤屈,一時府吏肅然。(羊妹/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1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著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其中一個名字已不可辨識,據說這是因為歷代來到碑前觀瞻的人們都因為緬懷與敬仰,不禁會用手指摩挲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碑字竟被磨去,且沉沉凹陷下去,這個名字就是包拯

這歷史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他來世的一個目的或意義。譬如大宋仁宗朝的包拯,人們稱他為包青天,因為他不僅是一位清官,更儼然是為清官之典範與象徵。

雖然,包拯之前也有過寇準那樣彈劾官吏不避權貴的人物,包拯同時,也有范仲淹這樣敢言直諫哪怕衝撞皇帝得罪宰相的大臣,但的確只有包拯才真正做了一回青天大老爺。這不僅是因為他下斷民訟,上彈權貴,更因為他的德行具足了一個執法者的一切必要之條件。

看看歷史上的人物,會發現忠直之臣往往首先是個孝子。包拯也不例外。他在史書上留下的第一筆就很突兀,29歲的包拯中了進士,卻因為父母的緣故,辭官不就家居十年。後來父母過世,直到39歲時包拯才又出仕,做了天長知縣。他在 53歲時彈劾當時的翰林學士李淑,認為李淑對他80歲的老母親「不盡侍養之責,妄馳仕進」,可見在包拯看來,孝是衡量德行的一個標準,而德行遠比才學重要得多。

自然,清官者首先是廉潔的。關於包拯清廉的佳話有許多。北宋端州之地產端硯,為皇家之貢硯,但是當地州官卻要徵收十倍數量的端硯,以備打點送禮之用。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知端州,一革陋習,嚴格按貢硯所需的數額徵收,離任時,包拯沒有收過一方端硯。對於「廉」,包拯的態度恰如其在呈遞仁宗皇帝《乞不用贓吏》中所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對於貪官污吏,他主張永不錄用,使「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

此外,作為一個斷案如神的清官,必然要有洞察入微的機智。包拯知天長縣時,曾有農人告狀,說他家耕牛的舌頭被歹徒割掉。由於割牛舌無利可圖,包拯斷定歹徒的動機是出於報復,於是不動聲色令農人回家殺牛賣肉。宋時,殺牛賣肉事屬違法。果然,不久割牛舌的歹徒前來上告農人殺牛。包拯破了案子,歹徒驚服。不過這還只是小的機智,而包拯的智慧不僅擅斷人事,亦能仰察天意。慶歷三年(1043年)包拯遷監察御史。當年上清宮失火。包拯為此上《請不修上清宮》折,引《漢書》之言勸諫仁宗說「人火、天火同為災異;皆以朝廷政令參驗得失而勸戒焉」,他認為這場大火是天意垂誡,故而要「勵精治道,謹修人事,以答天變」,而不是重興土木,耗費民力,背道而馳。

除了德行、廉潔、智慧以外,對於一個執法者來說,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品質就是仁,或曰忠恕之道。歷史上有很多法家的代表人物,多數是比較嚴峻,嚴峻過了頭就成了苛酷。而中華文化中有一種東西叫做中庸,有了中庸就不會走入極端。王法自然有王法的威嚴,但執法者還要心懷忠恕之道,才能是一個不致偏激的中庸的執法者,否則,王法很可能變成嚴刑峻法,雖有利於懲惡,卻無功於勸善。而包拯就能夠做得恰到好處,無怪乎元人脫脫為包拯做傳時,說他「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然而說起包拯的心懷忠恕,至少「看」起來並不太像。史書中描繪的包拯如同黑面判官,又說人皆以包拯笑比之黃河清,可見包拯一笑之難。如此一副石心鐵面,不近人情,如何能心懷忠恕呢。其實包拯的不近人情,正是因為無私。一但無私了,人就會覺得他不近人情。

在成為一個清官的諸多品格中,無私是最難做到的。包拯早年未出仕時,就拒絕與權貴之家交往,以免日後為官時有所拖累。待到為官以後,他與故人親黨皆斷絕往來,平日居家時,衣服、器用、飲食一如布衣。包拯的叢舅犯法,包拯依法責罰,此後親舊屏息收斂,無人敢藉著是包拯的親戚而胡作非為。這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大義滅親的典範。而他對家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一部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

所以在與親舊朋黨的人際關係上,包拯與寇準不同,能做到無所求於人;與范仲淹亦不同,能做到無所施於人。換言之,包拯心中所繫的只有國家之法度,普世之規則,天下之大公。所以在二十五年的宦途生涯中,包拯是徹徹底底的心無所累,憑著一身正氣,如天馬行空,獨來獨往。而在他的刀筆下,彈劾過監守自盜的得寵宦官閻士良,彈劾過貴為皇親國戚的張堯佐,彈劾過當朝宰相宋庠。影響最大的一次則是七次上疏彈劾當朝寵臣王逵,在最後一次上疏中,他直諫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有人說包拯遇上了一個好脾氣的皇帝,其實仁宗成就了包拯的清名,包拯何嘗不成就了仁宗的仁名呢。正因為包拯執法守正不避權貴,在元明時代的小說中,包拯化身為神通廣大的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星宿。在後世百姓的信仰中,更化身為五文昌帝君之一,第五殿閻羅王,於冥冥中執掌著維護人間正義的權柄。

晚年的包拯權知開封府。按舊制,凡有來告狀者,不得直接進入堂下,要將訴狀轉由府吏呈遞。為防止奸吏藉機敲詐勒索,包拯下令大開正門,百姓皆可親至堂下,面呈訴狀,直陳冤屈,一時府吏肅然。彼時東京城內有惠民河溝通淮水。巨室公卿多有在惠民河兩岸修築園榭,往往侵占河道,久之惠民河堵塞不通,漲水為患,嚴重時,壞官私廬舍數萬,包拯查知原因後,不避東京城內的豪門巨室,毅然下令,將侵占河道的水榭樓台通通拆毀。在兩岸民眾的觀瞻下,惠民河的湯湯之水向淮水奔去,河上曾經的畫棟雕樑泥沙俱下地被洪流淘盡,那一派勢不可阻的氣勢似乎在昭示著世間:滔滔天下惟公道,轉眼淘盡泥沙。@#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夫子曾被匡人所困,性命攸關之際,夫子卻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於是使子路彈劍而歌,夫子亦歌而和之,直至匡人解圍而去。
  • 蕭何是大漢開國第一相,他的生平被記載於《史記》,流傳於《漢書》,兩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蕭何的名字依然家喻戶曉。而每當人們提到他時,不暇思索開口即來的卻總是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西元前300年的一天,被秦人稱為「智囊」的秦相樗裡子在臥榻之上將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他說出了一生中最後一個預言——「百年以後,將有天子的宮殿夾立我的墓旁」。樗裡子去世了,被葬於渭水南岸的章台之東,秦人以為大概後世的某位秦王將在此地大興宮室吧,誰又能想到,一百多年後,秦時的明月之下,迷離著夢色的已是漢家的宮闕。樗裡子的墓右,是大漢天子的長樂宮,墓左是大漢天子的未央宮,而樗裡子墓的位置正應對著夾於兩宮間的武庫。
  • 人的命天注定。信也不信,由你,是也不是,交由歷史評說。
  • 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雖說大漢一統,中原初定,而大漢王庭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經歷了劉邦對異姓王的誅殺、呂雉對劉姓王的清除,直至西元前180年秋八月,呂氏滅門,一場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動盪嘎然而止。而此時遠在代地的皇子劉恆已經平平靜靜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這在命運中沉浮的諸皇子中,實為異數。
  • 西元907年,唐哀帝禪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朝廷已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邊又有大小藩鎮擁兵自重,是為十國。而契丹趁亂,取燕雲十六州,建大遼,自此北方藩籬盡撤,遼朝始為中原之大患。
  • 元960年,三佛齊國使臣來朝,及至東京汴梁,才知道今日中原已是大宋天下,駕坐紫宸殿中的新帝王乃是受禪登基的大宋皇帝趙匡胤。使臣將貢物進上,其中最為貴重的是一隻通天犀,犀中有紋,形如龍擎一蓋。宋太祖托犀在手,審視著犀中的紋路,卻發現這龍紋的形跡象極了一個篆體的宋字,心甚訝之,於是用這只犀角飾於革帶之上。
  • 行山下,北伐的大軍拔營回師。數日前,他們剛剛收復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準備舉兵東向進取幽州之際,周世宗卻一夜病倒,不省人事,於是進取計劃只得放棄,北伐之師功敗垂成。此刻,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將們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了水陸都部署趙匡胤。他不時駐馬回望,一顧再顧。在他的身後,是太行山的北麓,向著東北方向蜿蜒而去。以這條山麓為界,其西北至東南分布著燕雲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則是契丹鐵騎無法越過半步的長城。自然這些都在趙匡胤的視野之外,而他此刻極儘目力所望見的,是如兵氣結成的陣雲,瀰漫在太行山上,終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誓碑蔽以黃幔,藏於太廟,立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將修文德以致治作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開有宋太平氣象。而普天下的讀書人,更是生逢其時,得遇了一個屬於士大夫的時代。
  • 扶搖子站在太華山雲台峰頂,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亂世,天下板蕩;其上則是景雲含彩,明星璀璨;其內,盡是五行布陣,太極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謂希夷者,聽之不聞是為希,視之不見是為夷,不過扶搖子卻於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時見雲光鶴影,依稀可辨廣樂天音,而這些卻不是凡夫所能知曉的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