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跡(6)——大元、大明篇

【文史】明永樂大帝的第一功臣——道衍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2852
【字號】    
   標籤: tags:

《明史》記載,道衍本名姚廣孝,出身於行醫世家,14歲時廣孝剃度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道衍在嵩山寺時,偶遇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見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當下驚言此為奇僧,未來當如劉秉忠一般。

劉秉忠是何人?他是輔佐忽必烈創建大元王朝的開國功臣。忽必烈入主中原,劉秉忠守侍在其左右協助忽必烈教化天下,因其精通邵雍的皇極易數,可推演天象變化的徵兆,預測人事頗為精準,堪稱是元朝奇人。他出家時法名釋子聰,後被忽必烈賜名「劉秉忠」。袁珙斷言道衍將來也會像劉秉忠一樣,道衍聞此言大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病故,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在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選高僧為諸皇子誦經祈福,朱元璋器重的僧人「泐秀才」宗泐推薦了道衍。由於在選拔會上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就隨燕王去到北平府,任慶壽寺住持。道衍精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和陰陽術數,對《易經》和兵法也頗有研究。他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於洪武九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明史》評價燕王朱棣「王貌奇偉」,「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燕王同晉王征討蒙古乃兒不花,晉王膽怯不敢前行,燕王率軍勇猛直前,一鼓作氣大破敵陣。後又屢帥諸將出征,燕王可謂戰功顯赫、威名遠播。

太祖駕崩後,朱允炆登基,是為明惠宗。史載惠宗天性仁厚,唯獨對諸位藩王的權勢多有忌憚。太祖駕崩,燕王朱棣想從北平(其封地)趕去京城奔喪。惠宗卻稱太祖有遺詔,令諸王留守封地,不得前來奔喪。諸位藩王認為,子孫奔喪乃天經地義之事,因此對遺詔頗為懷疑,惠宗和諸王之間的關係驟然緊繃。

惠宗急於削藩,登基後的第一年,就重用齊泰、黃子澄,常與他們密謀削藩之事。惠帝採用黃子澄的建議,首先將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貶為庶人,後拘代王於大同,囚齊王於京師,又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亡。同時,惠帝在燕王封地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之名,把燕王的護衛精兵調去塞外戍守。惠帝強行削藩,諸藩王紛紛獲罪,朝野上下異動不斷,加上兵力布防的調動,矛頭直指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惠宗削藩逼得燕王走投無路,進退兩難。當時道衍夜觀天象,推演世事變化,已知天下將易主,因此常提醒燕王要順應天命。一日朱棣邀道衍進書房密談,道衍看到燕王的書案上有一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提筆對曰:「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道衍趁機力勸燕王及早舉兵,以防不測。但朱棣擔心民心支持惠宗,對起兵之事還是存有疑慮。道衍回答:「臣只知天道,何論民心?」為使燕王定心,道衍又特別請來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及善於卜卦的貞士金忠。

《明史》稱袁珙天賦異稟,嘗游海外洛伽山,因偶遇異僧別古崖,因此得到相術真傳。他相人精準「百無一謬」。當時,朱棣對袁珙的相術也頗有耳聞。為驗其術,在袁珙到達北平後,朱棣穿上武士服混於九名武士當中,他們形貌相像,又統一裝束,手拿弓箭飲於市肆。此前從未見過朱棣的袁珙直接走到燕王面前,跪下來說:「殿下何以穿下人之服輕身至此。」朱棣沒有當眾回答,默不作聲起身就走。回宮後,燕王召見袁珙入府。袁珙見朱棣「龍行虎步,日角插天」,日後必為「太平天子」。

燕王身為國之重臣,征伐四方英勇神武,如今卻要因惠宗削藩之難,面臨親族相伐的局面,個中苦楚難於對外人訴,但又不能坐以待斃。

在朱棣決定起兵時,陡降風暴,刮得簷瓦墮地,朱棣見之色變。道衍在旁看得真切,對朱棣說道:「這是吉兆!飛龍在天,定有風雨相隨。瓦片掉了,不久將會改成皇帝的黃瓦。」燕王終於下定決心,於建文元年(1399年)發起「靖難之役」。

按照當時的兵力分配,戰爭剛開始時,單憑燕王的軍隊是無法戰敗實力強悍的惠宗大軍的,但上天對占著「天時」的燕王頗多照顧,每到燕王瀕臨潰敗之時,上天都會在適當的時機降下大風,協助燕王。燕王軍隊在白溝河、夾河和稿城三場大戰中皆得大風相助。就連朱棣本人都甚為感歎:「此天授,非人力也。」這三場奇異的大風,直把燕王吹上帝王寶座,是為明成祖。

燕王麾下,武將的任務是四處征伐,而道衍則是協助燕王制定決策。道衍從未親臨戰場,但燕王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大軍的進退、軍事部署等大事均由道衍決定和指揮。朱棣登基後,拜道衍為第一功臣,並賜名「姚廣孝」,取「大道至衍,廣被忠孝」之意,並把元朝宰相脫脫的相府及兩名貌美的宮女賜給道衍。

道衍拒絕了豪宅與美姬,奏請將自己的宅院改建成「崇國寺」,並由他擔任住持。道衍白天身著朝服進宮伴駕,頗有「大隱隱於朝」的意味,晚上回到寺院,脫下朝服改換僧人衲衣,與青燈古卷相伴。

明成祖永樂年間,道衍奉命前往蜀雲台觀懸幡,抵達姑蘇寒山寺暫住。道衍在松下散飯過後,曳履獨自漫步,途中遇到吳邑的曹三尹,對方十分驚訝地看著他,隨手舉鞭就打了道衍二十皮鞭。道衍卻無絲毫慍色。不一會兒,周圍的眾人圍攏過來,道衍拿出一首詩給大家看:
「出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著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緣。」

道衍說他前生虧欠了這位曹公,今日方纔了結了宿怨。眾人聽懂之後大笑起來,卻也感佩道衍的度量,被曹公痛打,絲毫不放在心上,以佛門的寬仁胸懷淡然處之。

永樂大帝為「控四夷以治天下」,採納道衍的建議遷都北平,並由道衍主持北京城的設計。道衍按照天上的星宿排列布局,使天上紫微宮與人間紫禁城遙相對應。為克煞元大都殘存的王氣,他將北京城整體的中軸線向東偏移,元朝大都的中軸線就落於西面的白虎位置,以此克煞、威鎮元朝殘餘的王氣,元大都所在的玄武位置,也因此被廢除。

現在北京的景山,就是當時道衍廢掉元大都的玄武後,派人堆出的人工的山,作為整個北京城的玄武靠山。若從高空俯瞰煤山(即景山),就像是尊盤腿而坐的大佛。

朱棣承天命當為「太平天子」,為協助這位傳奇的天子,道衍法天象地為大明王朝營建了這座傳奇的紫禁城,還有他參與編纂的鴻篇巨著《永樂大典》以及由他設計鑄造的永樂大鐘,道衍在這段與明成祖的宿緣中,也用盡了全部心力。@#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雲綜合報導)民間相傳,得道高僧修成圓寂後肉身不腐,俗稱「肉身菩薩」,中國無數名山大川有很多肉身不腐的現象。最著名的是唐朝的慧能大師,歷經千年不腐。九華山還有有5尊肉身不腐的真身。肉身不腐的現象至今科學無法解釋。
  • 荷蘭研究人員對一座來自中國的千年佛像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赫然發現佛像內藏著一個保持盤坐姿勢的僧侶木乃伊。此一發現具有文化上的重大意義,因為這是迄今已發現的唯一一個中國佛像木乃伊。
  • 近日,大陸媒體報導,福建多地古剎藏高僧「真身」,有姐妹倆「肉身菩薩」逾兩百年不腐。
  • (shown)不一時,烈焰騰空,一聲響,直透九霄,結成五色蓮花,上面端坐著一位和尚......
  • 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謚號為後趙明帝。在石勒的治理下,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而石勒能有此功績,與來自西域的高僧佛圖澄不無關係。
  • 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史上朝代更迭的風雲大事在此輪番上演。北京城歷經八百餘年的建都史後,留下歷史滄桑的印記,也鐫刻上不朽的人文傳奇。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 老人收到的一百兩,其實是從商人的箱子裡拿出來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當商人的背心付的錢。但這位江西術士如何辦到的?這就無人知曉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