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未解之謎】人間蒸發的民族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名字號(4)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中國人的姓名字號(3)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中國人的姓名字號(2)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中國人的姓名字號(1)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渡黑水而來 台灣木匠阿公九死一生的故事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很少遇到同姓的你 偷閒讀史 才知自己是誰的後代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台灣五大家族百年風華 巡迴展出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原來遙遠的傳說裏的三皇五帝就在我們的血液中、生命裏,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滲透著中華故事和文化。
商朝最後一位皇帝紂王﹐荒淫無道﹐殘忍無情﹐愛妃妲己傳說是狐狸精投胎﹐媚勁十足﹐迷得紂王神魂顛倒﹔後宮酒池肉林﹐盡情享樂﹐不理政事。紂王的叔叔比干元帥看不過去﹐屢次直諫﹐惹得紂王惱羞成怒﹔比干握有軍權﹐紂王怕他會造反﹐就想除掉他。
源自嬴姓:歷史記載上古五帝之一-少昊裔孫-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此姓。伯益的裔孫-造父為周穆王之駕車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的叛亂中立下大功,被賜以趙城(在今山西省洪洞縣北)作為食邑。造父之子孫也以封地名為氏,造父也被視為趙姓的始祖。
一位台灣舊友,聽說我姓肖,就認真起來,他說百家姓中只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那個蕭。我沒往深處想,順口對朋友說,肖是蕭的簡化字。印象中記得童年時代,爺爺用桐油油漆傢俱二遍後,總在上面恭恭敬敬地寫上一個「蕭」字。因為在海外也沒有機會去查資料,也沒有去考證到底是「肖」和「蕭」是二個不同的姓?還是同一個姓?到底肖是不是蕭的簡化字?
每一個中國人都重視自己的姓,每個中國人也都有自己的姓。中國現在有3500多個姓氏,但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22000多個。不過,中國人常用的姓只有100個左右。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姓氏由來   竇(dou4)姓有四種來源:
姓氏由來 章(zhang1)姓有四種來源:
姓氏由來 竇(dou4)姓有四種來源: 1、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於遊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後絡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於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禦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後緡),就到洛水轉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見太康回來,他們也被有窮國人發現管制起來了。這時,後緡懷孕臨近產期,就逃出自竇(地穴),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後,弟中康(一作仲康)繼位;中康死後,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後,子少康繼位。大概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姓竇,世代相傳。
姓氏由來
姓氏由來 柏(bo2)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命姓。它的來源可經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被楚國所滅,柏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子孫逐漸繁衍到魏郡(今河南臨漳縣)、濟陽(今山東省定陶縣)。《通志‧氏族略》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喻(yu4)姓有三種來源:
姓氏由來   鄒(zo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姒姓。這種說法稱鄒氏為越王勾踐之後。
姓氏由來   陶(tao2)姓有三種來源:
姓氏由來
姓氏由來   戚(qi1)姓來源於封地。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中大夫孫林父。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服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城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命姓,形成戚姓。後衛國滅亡,戚姓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見《姓譜》)
姓氏由來   謝(xie4)姓有三種來源:   1、 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粟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1、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姓氏由來   華(hua4)姓有三種來源:   1、 源自子姓,以封地為姓。春秋時期,宋戴公子考父,受封於華,生息繁衍,以食采邑命姓為華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宋代公子考父食采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稱為宋卿。」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華。
姓氏由來   嚴(yan2)姓源於莊姓。戰國時期,楚國一位君王叫侶,死後謚號「莊王」。他的子孫便以莊為姓,相傳到東漢時,漢明帝叫劉莊,他不讓別人姓名與他相同,令姓莊的人改為姓嚴。到魏晉時期,姓嚴的人中,有一部份又恢復了原來的莊姓。這樣,就出現了莊、嚴姓並存於世的情況。(見《通志.氏族略》)
    共有約 7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