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和《紅樓夢》(六):科考案之案中案
能和葛禮這樣的滿清貴族、朝廷重臣,發生劇烈衝突,且氣勢上毫不示弱、毫無畏懼、決不退縮的一方——這位好漢又是誰呢?張伯行。
【賢后傳】康熙親自選中的兒媳
她死後,雍正傷心至極。從皇子到貝勒爺、和親王,再到皇帝,多少凶險和風雨,都是她陪雍正走過來的。
執教哈佛第一人 遠播中國文化的清朝秀才
他是登上哈佛講堂的第一位中國人。頂戴花翎,足蹬皂靴,他是那個時代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他的名字幾乎不為今天的世人所知。
穿著龍袍下葬 屍身經240年不腐的公主
在墓室240多年,她屍身不腐,皮膚仍有彈性,文革時卻被拋屍於野,甚至還被人背著屍體遊街批鬥。
湯姆森倫敦照片展 晚清時代驚鴻一瞥
蘇格蘭攝影大師John Thomson(1837-1921)的百餘幅名作目前正在倫敦大學Brunei Gallery內展出,此次作品集收錄了John Thomson 在1862年至1872年間遊歷清朝、暹羅(現泰國)和柬埔寨時的珍貴影像,古樸真實的攝影風格將那個時代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封疆大吏如何躲過了生死大劫?
清朝封疆大吏方觀承面臨死劫,算命先生說:「除非你做了天大的好事,拯救了千萬人的性命,才有可能化解這場災難。」到底怎麼做才能救下那麼多人呢?
秦檜後人考狀元殿試回答7字 乾隆欽點
南宋時期的奸臣秦檜,因害死民族英雄岳飛,世代遭人唾棄。秦檜的後人也因此羞與承認與秦檜同族。清朝,出了一名姓秦的狀元,乾隆殿試時問他是否為秦檜後人時,他巧妙回答7個字,令乾隆「龍心大悅」,當即欽點為狀元。這位秦狀元也曾親自拜訪岳飛廟,並在秦檜跪像前留下「人從宋後無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警世名句。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下)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者是兩種: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是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中)
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上)
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
大清皇帝一日起居的三點啟示
北京紫禁城裡,多位清代皇帝勵精圖治,其勤勉和付出超乎後人想像。特別是史稱「康乾盛世」的近140年中,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最以自律和奉獻精神為後人銘記。
在西方的大教堂、東方的宗廟外牆,都有許多雕塑和壁畫,用以傳達敬天畏神的教誨。除了忠孝節義的圖案外,以《耕織圖》為飾,也是十分獨特。《耕織圖》不僅受到帝王的肯定,也受到民間的喜愛。現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耕織圖》,可以說是歷代《耕織圖》的代表。
◎人人說:生男生女都一樣,猜一歷史人物?
和珅被殺的原因,一是貪財,二是激起眾怒。當然,貪財只是個引子,激起眾怒才是 更為重要的原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稱作「閨房」,是青春少女坐臥起居、修煉女紅、研習詩書禮儀的所在。閨閣生活是女子一生中極為重要且最最溫馨、美好的階段,就像美麗的蝴蝶在鼓翼凌飛之前曾經慢慢蛻變、靜靜成長在一隻明絲纏繞著的玲瓏的繭。古人又把「閨房」稱作「香閨」,把未笄女子喚作「待字閨中」,更是不吝筆墨把大量詩詞歌賦來描繪閨閣情趣。
甲午戰爭一役,清廷喪權辱國、割讓台灣,展開五十年影響深遠的統治,是舉世皆知的歷史。然而卻鮮有人知,隔年乙未年,即西元一八九五年,當日軍正式接收台灣,卻爆發了這塊島嶼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保家衛國之戰……
歷亡秦之亂,漢王朝定鼎中原。西漢立國之初,中央機構的設置基本上是承襲秦制,仍為三公九卿,但“三公”在名稱上對應改為“相國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分掌政治、軍事和監查三權。對於“九卿”諸機構,內部結構亦有所調整、充實,職能亦有所增加,分工更加細緻。
庭訓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簡單的事情,也應當慎重對待。所謂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意」來自我約束。在有事的時候,就用「敬意」來應對事 務。深厚的敬意,貫穿事情的始終,謹慎修持敬意讓敬意永存,不斷修習漸成習慣,自然就沒有做不成的事。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會清明通達之故。
庭訓道: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來說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沒有失掉嬰兒純淨良善之心的 人。」
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 孔聖人有著天賦絕頂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 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
紀曉嵐的奇遇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殿試已畢,還未「傳臚」,(那是科舉時代,殿試後的宣制唱名。)紀曉嵐就先在富陽董文恪公家中作客,邂逅了一位精於拆字的士子。
現代人相不相信文殊菩薩、帝釋能仁與轉輪聖王之說並無關係,身為華人,我們既然說著Mandarin(文殊菩薩的語言),何妨放下觀念與成見,從理解雍正帝的世界觀開始,由古人身上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雍正帝從容的死亡,直到最後一天還能清醒的辦公,朱批公文一字不苟。如此清醒從容脫離肉身的狀態,其實 非常像佛教所指的「涅槃」。
明朝未年有一個叫沈百五的,名廷揚,號五梅,家中很富有,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大富豪。他曾在一個客舍遇到洪承疇,而當時洪承疇只不過是個十二、三歲的小孩。雖然只是小孩,但沈百五卻看出這小孩相貌不凡、談吐不俗,於是認為洪承疇雖一時窮貧困,但將來必定入相拜將,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
據正史的記載,雍正去世當天,白天他還是照樣接見大臣、使節,朱批奏摺字跡工整、思緒清晰,根本沒有任何鉛中毒的症狀……
康熙庭訓說道:為人處世,應當常存喜悅安詳之氣。內心喜悅安詳周圍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悅就容易產生善念;忿怒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古話說道:「人只要一產生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行動,吉樣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一產生惡念,即使還沒有行惡,凶邪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如果讓現代的人選擇,大概不會有多少人願意承擔如同雍正帝這樣的責任,每日僅睡幾個小時,生活簡單飲食清淡,在位十三年不曾選秀納妃。
換個角度看雍正(系列之十四)
《尚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中國的傳統裏,所謂的「華夷之分」並不是以血統或其出生地來區分,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中華正統文化以及道德的要求。